9CaKrnQgW3f作者:mil.huanqiu.comgallery印度航母舰尾没建好就下水 盘点印面子武器/e3pmh1dm8/e3pn7gjsn137635026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peishen环球网137635026000011[]{"gallery":{"members":[{"desc":" 出于国内政治和外交考虑,印度的武器发展计划总是看上去很美,用起来落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成为印度自制“挣面子”武器的最佳注解。最近,印度海军12日迎来“历史性一天”,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正式下水。此前印度国产核潜艇“歼敌者”号的反应堆也开始测试,相继传来的好消息似乎证明,印度国产军舰的黄金时代马上就要来到。那么印度的国防科研实力究竟如何呢?印度的自制武器到底有什么问题?\r\n\r\n\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74545532.jpg"},{"desc":" 目前印度国内约有28家造船厂,规模最大的七家被称为印度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的“七大支柱”。经过多年努力,印度已能自主建造6000吨的“德里”级驱逐舰、5000吨的“什瓦利克”级护卫舰等现代主力战舰。依照印度海军的发展规划,未来新添置的145艘大中型舰艇中,超过一半都将由本土企业建造。印度军船企业还在谋求积极“走出去”,例如向毛里求斯提供大型巡逻舰,向斯里兰卡海军提供大吨位炮舰等。","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74548948.jpg"},{"desc":" 但不可否认的是,印度军船业仍存在诸多痼疾。例如印度大部分造船厂基础设施陈旧,场地面积太小。2011年,为了把船坞让给其他船舶的建造,“维克兰特”号航母曾在没完工的情况下被强行“下水”。此外,印度国内工业的系统配套能力有限,关键设备基本依赖国外进口,一旦出现问题,必须等待外国技术支援。《环球时报》记者曾登上访问上海的“什瓦利克”号护卫舰,发现来自多国的设备杂乱地摆放在狭小的空间里,电缆走向也极不规则。而且建造同等吨位的战舰,印度的造船周期是日本的三倍,建造工时是日本的十倍,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建造“准航母”“出云”号只需两年,而印度仅仅是建造一个航母船体就耗费将近四年时间的原因。","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74552139.jpg"},{"desc":" 一直以来,印度都在践行首任总理尼赫鲁的政治遗训,孜孜以求“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对于12日即将下水的首艘国产“维克兰特”号航空母舰,印度媒体早在9日更是迫不及待地称,这是“历史性一天”。这一消息足以显示印度军方的雄心壮志,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印度首艘国产航母能否承载起印度的“大国梦”?\r\n\r\n 首先,对于这艘航母的意义,印度战略分析师拉杰夫·沙玛接受本报采访时提到,“维克兰特”号对印度的最大意义,在于“印度终于自主生产了特种军需钢材”。对于印度的钢铁工业来说,这的确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对于建造航母这样一项浩大工程来说,这点成就微不足道。印度方面此前宣称,这艘国产航母的国产化率为70%。但很可能,印度目前只是能生产建房子的材料,至于如何建造、如何装修,仍然离不开他国帮助。","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43346.jpg"},{"desc":" 其次,“维克兰特”航母能否按期服役以及其服役时间是否具有“自主权”,都有待考证。\r\n\r\n 据拉杰夫·沙玛表示,这艘航母目前已经完成75%的建造,将于2014年下海测试。而美国《防务新闻》8日却称,“维克兰特”建造工作目前只完成了30%左右。再加上印度对大型装备的研发对拖延都习以为常,印度首艘国产航母能否按期完工,还是一个大大的疑问。到底完成多少,先不追究,从这艘航母下水时间一再推迟可以看出,印度首艘航母的建造一直处于“难产”状态;如果12日下水,下水时间原本就落后了原计划4年。有报道称,这艘航母的部署时间,可能会推迟到2020年。","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74556136.jpg"},{"desc":" 按照一般工期来说,似乎不需要这么长时间。究其原因是“航母的配件不足”,印度似乎根本没有能力生产替代品,交货期能否准确,印度似乎不具有话语权。一直以来,印度军购一直在俄罗斯与欧美之间游刃有余,两面逢源;而一旦关系到航母这种浩大工程,印度、俄罗斯与欧美三方之间少不了一场暗战。在核心部件的购买上,印度最终会受到种种掣肘。也就是说,印度对首艘国产航母的服役时间,很大程度上没有“自主权、决定权”。","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74559760.jpg"},{"desc":" 再次,“维克兰特”号航母的真实性能,显然还需要经历“千锤百炼”。此前,印度陆军经过漫长时间研制出来的“阿琼”主战坦克,直到近几年才编入陆军,实际性能一直遭到印度军方怀疑。而印度LCA“光辉”轻型战斗机,直到现在也没有形成战斗力。如今印度军队中最有战斗力的武器,主要还是一些进口型武器。因此,这艘国产航母即使7年后能顺利部署,能否发挥真正效果,目前还不好下结论。\r\n\r\n 印度首艘国产航母,标志着印度“大国梦”不息,但目前最多只起到了“激励、自豪、宣传”之功。","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74554319.jpg"},{"desc":"一、让印度陆军哭死的“啊穷”坦克\r\n\r\n 印度自研的\\\"阿琼\\\"坦克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坦克之一。印度人在研制的过程中,几乎将所以可犯的错误都犯了一遍,堪称世界坦克研制史中的\\\"绝唱\\\"。\r\n\r\n 印度研制\\\"阿琼\\\"坦克的初衷是替换不太靠谱的胜利式坦克。\\\"胜利\\\"式坦克是印度军方和维克斯公司合作的产物,英国方面称其为维克斯MK.1。\\\"胜利\\\"式坦克由英国方面先行生产90辆后转交印度方面组装,坦克的主要设备都由英国方面提供,最终\\\"胜利\\\"式坦克的总装备数达到了1500辆的规模。","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47194.jpg"},{"desc":" (请注意印度坦克工厂里的工人和他们的拖鞋,在这样肮脏的环境下,能造出什么样的坦克?大家懂得。)由于印度陆军机械化能力较差,尽管装备了相当数量的\\\"胜利\\\"式坦克,也并不能改变战役机动能力不足的局面。再加上\\\"胜利\\\"式坦克在设计之初就在一些理念方面较为落后,尽管使用了英国\\\"酋长\\\"式坦克的礼兰公司的L60十二缸585马力的发动机而显得单位功率比较不错,但由于其缓慢的研发进程和落后时代的火控系统,让坦克的整体作战性能并不值得信赖。其火控系统使用的望远镜分划板测距的做法,几乎还是二战期间的水平,这对于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形成战斗力的坦克来说,实在是有点难以令人恭维。更糟糕的是,英国生产的\\\"胜利\\\"式坦克能将战斗全重控制在39吨以内,而印度工厂组装的却要有41-42吨,这颇令人感到惊讶。与其同时期的苏系坦克,已经出现了使用115mm主炮的T-64和T-62,并且出现了BMP系列步兵战车,机械化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已经超越了当时西方。\r\n\r\n 于是印度在1972年提出要研制一种新的坦克来代替\\\"胜利\\\"坦克,以应对坦克技术的发展趋势。1973年5月中旬,印度国防部长拉姆斯沃默·文卡塔拉曼在印度议会上说,印度自行研制一种称为\\\"印度豹\\\"(Chetak)的新型主战坦克。该坦克起初叫MBT-80坦克,最后定名为\\\"阿琼\\\"(Arjun)式主战坦克。","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52172.jpg"},{"desc":" 但是,印度缺乏坦克工业所需的一切应有的技术积累。印度当时除了在英国维克斯公司帮助下建立了一个\\\"胜利\\\"式坦克的组装线外,几乎没有任何坦克技术的研发能力。而印度巴拉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研制的坦克火控几乎就是二战末期的水平,更遑论给\\\"阿琼\\\"坦克提供合适的现代化火控系统。\r\n\r\n 于是,\\\"阿琼\\\"坦克很快就陷入了研制的困境。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当时在坦克所有的主要部件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进展。随着周边国家在坦克方面的进步,印度的\\\"胜利\\\"式坦克很快就面临了挑战,并在\\\"阿琼\\\"坦克进展不顺的时候开始新一轮改进。1981年,英国的巴尔和斯特劳德(Barr and stroud)公司向印度提供了\\\"酋长\\\"式坦克使用的火控系统和激光测距仪,由于\\\"胜利\\\"式坦克使用的L7105mm主炮的性能不错,因此在换了新型火控之后将会很大幅度的提高胜利式坦克的作战能力。","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57652.jpg"},{"desc":" 但是当时的印度陆军还对\\\"阿琼\\\"坦克抱有一些希望,于是整个改进计划被拖到了1983年。这时,\\\"阿琼\\\"坦克正式被披露项目出现困难、无法进展的消息。\\\"阿琼\\\"坦克在经历了9年的研发后,陷入了窘境。此时,印度军方并不准备放弃\\\"阿琼\\\"坦克的计划,再次向该计划投资并于次年拿出了2辆状况极其糟糕的样车:其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尚待解决。为了解决\\\"阿琼\\\"坦克和\\\"胜利\\\"式坦克在装备中出现的问题,印度军方开始着手比较维克斯公司和美国康明斯公司的传动系统。维克斯公司打包的发动机是英国罗罗公司的康达柴油机,而康明斯公司则拿来了自己的KT3A柴油发动机。\r\n\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54832.jpg"},{"desc":" 由于印度军方缺乏长期合理的规划,印度军方在测试尚在进行时,不得不先后采购两批总共250台礼兰公司的L60发动机来维持坦克部队的运转。随着印度和苏联关系的变化,在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可以选择苏系的T-72来作为下一代坦克,这又给\\\"阿琼\\\"坦克的研制带来了新的变数。但是印度军方还是不想放弃自行研发制造坦克的梦想,于是在1987年展开了一轮新的技术引进。1987年春印度陆军执行比松计划(Bison),按照此计划\\\"胜利\\\"式坦克将要安装新型发动机、新型火控系统、附加装甲,火炮配有印度设计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炮口校正系统。1987年年中,对3种装有3种不同型号发动机的胜利式坦克完成了试验工作,3种发动机是功率为551kW(750马力)的珀金斯发动机(Perkins Engines)公司的康达(Condor)CV-12柴油机、联邦德国MTU公司MB837型8缸柴油机和康明斯公司柴油机,将从中选定一种作为更新型动力装置,其数量至少400台。这次糟糕的技术引进直到1988年5月尚未有明确结论。为此珀金斯发动机公司与印度格里夫斯·科顿(Greaves Cotton)公司签订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决定由格里夫斯·科顿公司作为向该坦克供应康达CV-12发动机的印度代表。最初,由珀金斯公司供应全部零件,以后逐步增加印度自己生产零部件的比例。","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40376.jpg"},{"desc":" 这些发动机技术的引进谈判,虽然是以改进\\\"胜利\\\"式坦克为名义进行的,但是早期的\\\"阿琼\\\"坦克设计时的吨位和\\\"胜利\\\"式相差无几,因此也可以看成是为解决\\\"阿琼\\\"坦克研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做出的努力。当时的\\\"阿琼\\\"坦克正面临着在生产了10辆样车后问题多多、无以为继并项目被迫下马的凄凉局面。在这样的局势下,印度方面不得不考虑采购苏系的T-72。\r\n\r\n 随着90年代末对西方发动机技术的引进和获得了苏制T-72坦克后,印度军方决定在\\\"阿琼\\\"坦克上采用德国的MTU838 ka501柴油发动机作为动力;加装自产的Kanchan复合陶瓷装甲并可以进一步加挂反应装甲,使用英国的L11系列的120mm线膛炮,使用印度国内自研的尾翼脱壳稳定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火控系统则由印度的巴拉特公司提供,包括昼\/夜间热像仪、弹道计算机和激光测距仪等;该坦克使用联邦德国ZF公司制造的LSG3000型自动传动装置,采用液气悬挂,并装有巴巴原子研究中心(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er)研制的三防装置。1990年阿琼坦克项目再次上马时公开的数据显示,\\\"阿琼\\\"坦克的吨位已经涨到了52吨。根据当时的说法,\\\"阿琼\\\"坦克下马后又再次上马的原因是之前无法给陆军提供1400马力的发动机,现在重新上马后是因为获得了德国的技术。不过糟糕的是德国的MTU838 ka501发动机只有1100马力的动力,但印度军方高层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微\\\"的差别。","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33585.jpg"},{"desc":" 很快,印度陆军发现并不满意改进后的\\\"阿琼\\\"坦克的性能,但是印度陆军的呼声似乎被人遗忘了,\\\"阿琼\\\"坦克的研制进度继续了下去。在1994年的测试中,\\\"阿琼\\\"坦克再次以凄惨的状态被陆军拒绝了,而在改进了2年之后的1996年又一次出现了样车动力系统的重大故障。直到2005年,\\\"阿琼\\\"坦克尚未在野战试验中获得认可。在印度陆军的样车鉴定报告中指出:\\\"试验结果表明,\\'阿琼\\'坦克在设计和性能方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验收条件\\\",\\\"最糟糕的是发现设计\\'阿琼\\'坦克时未考虑安全性、可靠性和易保养性\\\"。报告中提出的主要具体问题是:\r\n\r\n\r\n\r\n\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42713.jpg"},{"desc":" 1、炮塔和车体设计不适于顺利、安全地操作,例如驾驶员开窗驾驶时,炮塔转动会碰到头部;火炮处于正前方向时,驾驶员无法出入驾驶舱。2、火控系统的部件既未做到一体化,又缺乏相互配合。3、炮弹装填速度慢得无法接受,例如装待发射弹一发需15s,装非待发射弹的时间更长。4、装填炮弹时火炮必须调到一定仰角,否则无法装弹。5、高射机枪由装填手在车外操作,操作高射机枪与装炮弹不能同时进行。6、炮塔中只有3发待发射弹,陆军要求至少有12发待发射弹。7、样车炮塔结构不合理,容易卡弹。8、样车重达52-60t,比原计划增加太大,严重影响坦克的机动性并造成铁路运输困难和超过桥梁安全通过标准。9、乘员工作环境对发挥乘员最佳效能不利,例如座椅调节量小、坐着不舒服、乘员不易接近操纵设备。","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35329.jpg"},{"desc":" 2007年,闹剧终于到了最高潮,印度国防部强行宣布\\\"阿琼\\\"坦克通过验收,并要求陆军接受并开始服役列装。但是很快就暴露出坦克发动机故障无法排除的问题,而印度国防部的态度则是将问题交给德国原厂进行解决。但随着早年购买的T-72坦克日益老化和胜利式坦克的不堪使用,印度军方不得不在是否继续订购\\\"阿琼\\\"坦克和外购俄制T-90S间做出选择。","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31137.jpg"},{"desc":"二、让人心碎的印度预警机梦\r\n\r\n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印度就与预警机结下不解之缘。1971年11月21日第3次印巴战争爆发后,根据1970年签署的《苏印友好互助条约》,苏联把1架图-126“苔藓”预警机连同飞行员一起紧急租借给印度空军。12月3-4日图-126由苏联飞行员驾驶参战。在它的引导下,印空军攻击机深入巴军阵地纵深达185千米,多次精确锁定目标,对信德省和萨克加尔一线的巴空军基地实施威慑性打击,连续摧毁巴空军飞机37架(整个战争中巴飞机损失51架),的确帮了印度空军大忙。\r\n\r\n 预警机的价值如此明显,对正忙于印巴对峙的印军触动很大。尽管经过10余年努力印度已在边界线上建立起完善的地面雷达监视网.但地面雷达作用距离有限,还存在监视盲区,不能满足其外向型攻势战略,何况海上防空系统还是空白。要想在对峙中占据主动,就必须拥有预警机!\r\n\r\n\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19160.jpg"},{"desc":" 8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购买预警机受挫后印度的预警机计划便浮出水面。不过不光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是其盟友苏联也对这种将明显打破地区力量平衡的高技术装备非常敏感。求购无门,在空军和海军的强烈要求下,印度国防部下属的国防研究与发展局(DRDO)于1985年7月正式启动了“空中监视平台”(ASP)计划。该计划代号“护卫者”,不久更名为“空中卫士”。","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25412.jpg"},{"desc":" 当时印度的国防工业在整体上尚处于幼年时期.对预警机这样复杂的高技术工程知之甚少,只能边摸索边发展。但印度的目标倒是雄心勃勃,要求ASP具有跨边界远程监视能力,并作为空基指挥和控制中心,成为印度空军米格-29、“幻影”-2000的“力量倍增器”;在性能上能够与美国同类产品抗衡,甚至超过E-2C“鹰眼”!\r\n\r\n 为此,DRDO拟定了43个计划.分别验证不同的概念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系统任务计划书,确定具体概念.着手研发原型机。经过分析和对比,DRDO选中了印度空军的HS-748“阿弗罗”运输机作为平台,决定在其机身上方加装一个旋转雷达天线罩.内置监视雷达,机舱内安装航空电子、信号处理器及通信设备等,改装成ASP原型机。","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46846.jpg"},{"desc":" 在德国宇航公司的帮助下DRDO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完成旋转雷达天线罩的设计和制造.1989年5月24日,机身上安装支架(尚未安装天线罩)的ASP在HAL的坎普尔试验场首飞成功,紧接着就被送往班加罗尔,安装直径7.3米、厚1.5米的雷达天线罩。1990年11月5日ASP带着雷达天线罩飞上蓝天。带着天线罩的ASP一飞冲天,被DRDO的科学家亲切地称为“飞翔的薄煎饼”。然而这块“薄煎饼”仅仅是画饼充饥,因为天线罩的腹中空空如也,作为核心部件的机载预警雷达尚未研制出来。\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43819.jpg"},{"desc":" DRDO的研制战略是循序渐进.采用模块化、低费用和低风险的办法,先行开发各子系统,单独进行技术验证,待各子系统技术成熟后再集成为一个大系统。1991年2月印度国防部成立了由K•拉姆昌德博士领导的“空中系统中心”(CABS),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航空电子学专家。他们平均年龄仅32岁,是全球同行中最年轻的队伍。CABS的职能是机载预警系统的开发和集成机构,主要负责预警机的航电子系统的设计、研发、集成和评估,取得技术成果后再转让给企业。同时,电子与雷达研究所(LRDE)和燃气涡轮研究所等机构也受命为ASP开发子系统。整个20世纪90年代,雷达天线罩、高功率发射机。天线。信号处理器、用于消除杂乱回波的次处理器及雷达数据处理器等子系统的研究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ASP马上满足作战需求,它的主要使命是验证相关技术。1994年LRDE和巴拉特电子公司合作开发的机载预警雷达完成,并安装到机载平台上。至此,ASP初具雏形.真正成为“空中监视平台”。\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45740.jpg"},{"desc":" 1999年伊始,ASP连续多次出动.在泰米尔纳德邦阿科纳姆附近的拉贾航时突然发出求救信号。事后发现,它已经坠毁在维洛尔和坦巴兰之间阿图尔村附近的密林中,距拉贾里海航基地约5千米,机上4名科学家和4名空军机组人员全部遇难。阿图尔村的村长介绍说:“飞机翻了两个筋斗,然后急速转向,以避免撞击电线和伤及村民,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发生更大的灾难。”\r\n\r\n 获悉ASP坠毁后CABS简直不敢相信。拉姆昌德博士等专家火速赶往维洛尔.将飞机残骸运回班加罗尔,展开调查。同时国防部下令事故原因查清之前暂停ASP项目。根据目击者叙述,ASP的雷达天线罩很可能坍塌,造成方向舵失控.但这种可能性令CABS的科学家难以置信。更多的反应指责DRDO选择了不可靠的HS-748“阿弗罗”飞机,指出该机的两台涡轮螺桨发动机和老旧的机身根本经不起安装天线罩。","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17377.jpg"},{"desc":" 从机舱内部设置看,EMB-145客机变身预警机,还要承受“开膛剖肚”的手术,即对飞机供电、液压和冷却系统进行改动。普拉拉达称,雷达是用电大户,预警雷达发射机需要耗电200千瓦以上,其电力来源就是飞机发动机带动的发电机,发电机的供电能力越大,越有利于提高雷达的“嗓门”(即雷达发射机的功率),所以必须给飞机换上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另外,雷达工作时的散热问题也是个棘手问题,工程人员在预警机顶罩前部开了一个小口,作为大功率电子设备的冷却风进风口。\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19296.jpg"},{"desc":" EMB-145I预警机每次升空,可在距离基地185公里处持续活动7小时左右。执行预警巡逻任务时,通常飞行在6000米高处,此时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为375公里,对战斗机(雷达反射面积5平方米)有效探测距离为250公里,对水面舰艇有效探测距离为280公里(良好气候条件下),最多可同时跟踪200个目标。对于预警机来说,这样的技术性能已经相当不错。但是EMB-145I预警机的机载雷达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是不能进行360度全方位探测,只能对机身两侧240度方位进行扫描,机头与机尾方向各有60度扫描盲区。为此,印度空军打算通过强化战术战法(如优化航路等)来弥补。\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21985.jpg"},{"desc":"三、三十年没有形成战斗力的超级战斗机\r\n\r\n 80年代初,巴基斯坦从美国获得了先进的F-16战斗机。印度震惊之余,发誓要研制一种全新的作战飞机,性能上要全面超越F-16。 1983年,印度LCA“敏捷”轻型战斗机项目正式上马。1988年,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公布LCA的设想图,表示其性能将优于F-20。 1995年11月17日LCA首架技术验证机TD-1出厂。首飞原定于1996年7月,后来推迟到1999年,最后在2001年1月首飞。 \r\n\r\n\r\n\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20233.jpg"},{"desc":" 近日,印度国产“光辉”轻型战斗机(LCA)项目临近关键的初始作战许可节点评估。印度空军一名高级官员表示,由于LCA-MK1型战斗机性能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印度空军将转而研制MK2型战斗机,该机将采用推力更大的F414发动机,以提高该机的作战性能。从印度空军对LCA -MK1型战斗机存在着持续转弯率(可能指的是稳定盘旋)、可用攻角、低空速度不足等问题来看,LCA-MK1仍然存在结构超重、整机推重比不足、气动布局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表明,虽然LCA研制至今可谓历经坎坷,但离真正完善和服役还有较长的路要走。\r\n\r\n 印度独立以后,采用左右逢源的不结盟政策,因此有着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其武器外购渠道也比较通畅,从东西方都可以采购到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先进作战飞机,引进武器装备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印度军队技术水平,但是其维护、升级都需要原厂商完成,需要大量的费用,同时也容易受制于人,印度本身就有成为当今主要大国的雄心壮志,自然不希望这种局面持续长久,所以从独立不久,印度就曾经引进英国技术,组装生产蚊蚋式轻型战斗机,此后又先后引进生产了美洲、米格-21、27等战斗机,为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37716.jpg"},{"desc":"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巴基斯坦引进F-16战斗机,印度空军也开始着手引进第三代作战飞机,为避免先进作战飞机受制于人的局面再次出现,印度决定自行研制一种轻型作战飞机,与引进的米格-29等战斗机形成高低搭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国外先进武器的依赖,1983年印度正式提出LCA(先进轻型作战飞机)项目,该机做为印度空军现役的米格-21、美洲虎等战斗机的后继机,可以用于防空拦截、夺取空优、对地攻击、侦察及反舰等作战任务,LCA项目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负责,超过50家公司参与,但是由于印度自身经济技术薄弱,所以印度也寻求国外的技术支援,LCA的国外合作方包括;法国达索公司帮助设计气动布局,美国洛克希德公司提供电传操纵系统方面的援助(LCA的电传系统软件是在美国F-16ISAT试验上完成试飞),通用电气公司提供F-404涡扇发动机。\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22942.jpg"},{"desc":" 然而与这些大名鼎鼎的名字形成鲜明对照的是LCA的研制非常缓慢。1983年项目正式启动,1990年LCA才完成初始技术设计,1995年首架技术试验机TD-1出厂,1996年完成第二架TD-2。LCA原定1996年首飞,但是由于电传操纵系统的故障,试飞被推迟到上世纪末,但是由于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验,美国及西方对其进行禁运,造成LCA研制计划中断,随着本世纪初美国解除对印度的制裁,整个计划才得以恢复。2001年LCA的TD-1完成首次试飞,印度官方称其为“TEJAS”(梵语“光辉”的意思,含意该机有远大的前程),TD-2在2002年完成试飞。受此鼓励,印度决定整个计划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原型机阶段,根据计划,印度一共制造5架原型机(编号PV-1-PV-5),首架飞机在2003年完成试飞。由于PV-2、3在试飞中暴露了推力不足的缺点,导致飞机速度和加速性能未能达标。\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24514.jpg"},{"desc":" 不过2005年印度空军仍旧决定LCA投放小批量生产,首架低速生产型LSP-1在2007年出厂,首批8架编号LSP-1-LSP-8,此前有消息指按照计划印度空军将在2013年接收正40架正式生产型飞机(即前面提到的LCA MK-1)。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LCA重量超标,推力不足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所以这个计划能否实现,恐怕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r\n\r\n 相比之下,中国的歼10战斗机仅用18年时间即正式量产、进入部队服役;JF-17从研制到服役,更是用了不到7年时间即形成实战能力。\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25586.jpg"},{"desc":" 从LCA研制的过程来看,重量过程几乎贯彻始终,原型机就曾经进行过减重设计。但是在海平面飞行测试中仍旧无法达到最大设计速度,为此不得不将原来的F-404-GE-F2J3(推力约80千牛)更换为F-404-GE-IN120(从LSP-2开始配备)。后者采用了JAS-39战斗机上面的RM-12战斗机的部分技术,推力提高到85千牛以上,但是飞机的稳定盘旋等指标仍旧没有达标,究其原因还是重量问题。\r\n\r\n 从公开资料来看LCA MK-1构型战斗机空重高达6500公斤,比原计划足足重了1吨,相比较之下JAS-39的使用空重也不过6600公斤左右。如果考虑到JAS-39这个指标是标准作战重量,而LCA许多设备及挂架还没有装备,那么达到全状态的LCA很可能比JAS-39只重不轻,这意味着LCA的推重比指标要比原来低的多。而对于战斗机来说,推重比是机动性能的基础指标,推重比低意味着稳定盘旋、垂直机动、爬升、加速性能、起降性能都降低了,所以LAC研制过程中一直在更换发动机,而尽管是同一系列的发动机,但是由于重量不同,飞机的重心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控制律的差异,因此需要对飞控及操纵系统作出调整,这造成LCA进度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26222.jpg"},{"desc":"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印度在LCA项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制进程长达27年,仍未能交付达标的飞机。这其中固然有基础薄弱等客观原因,但印度军方和国防工业当局在武器装备发展计划中急于求成的毛病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r\n\r\n 志向远大当然是好事,但是脱离了自身实际情况就成了好高骛远,这也是为什么印度阿琼坦克等项目和LCA一样,设计指标诱人,定型之路漫长。行文之际,又传来印度准备投资17亿美元研制中型隐身战斗机的消息,笔者不得不佩服这个南亚邻国的自信。\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52616.jpg"},{"desc":"四、踉踉跄跄的印度核潜艇计划\r\n\r\n 印度国产核潜艇的反应堆在未来海试中得到更多验证之后,能对印度海军带来哪些好处呢?一名熟悉印度海军的中国军事专家11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称,印度潜用核反应堆的研发和试制成功将对其未来大型水面核动力舰艇,特别是核动力航母的建造打下坚实基础。毕竟大型水面舰艇对紧凑性要求要比潜艇更宽松。此外,国际上也不乏将潜用核反应堆移植在大型水面舰艇上的先例。例如,出于成本、安全性、可靠性等多方面的考虑,法国曾用两台“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K-15(单台功率150兆瓦)核反应堆作为排水量不足4万吨的“戴高乐”号航母的动力,但海试表明功率偏小。因此,不排除印度未来将该潜用核反应堆用作大型核动力水面舰艇,甚至国产核动力航母的动力源。","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30561.jpg"},{"desc":" 除了核动力装置进入临界状态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外,印度第一艘国产航母也计划于12日下水,加上俄改装的“维克拉马蒂亚”号航母也将于年底交付印度海军,印度海军似乎进入一个大丰收的季节。不过专家表示,这个成果“丰收期”,实际上是多个项目的多次延误与推迟后,经过一系列机缘巧合造成的。核潜艇特别是战略导弹核潜艇的研制,是整合舰艇、核能、导弹、核弹小型化和导弹潜射等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复杂程度和难度堪比太空项目。多年来印度核潜艇发展之路十分曲折,由于基础科研力量薄弱,加上工业基础差,印度曾3次启动核潜艇的配套动力研究,但3次研究探索都无功而返。这次尽管首艘“歼敌者”号核潜艇的核反应堆已开始启动,但距离真正形成战斗力还差很远。从美俄法等核技术先进国家的经验来看,新的核潜艇从动力系统启动到服役并真正担负战备值班,一般都要经历1年以上的系统海试过程。鉴于“歼敌者”号为印度首艘国产核潜艇,海试时间可能更长,2015年服役恐怕有些乐观。","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54537.jpg"},{"desc":"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印度海军的丰收季是印度海军发展战略的客观结果。近年来,印度通过外购、改造和自主研制等手段打造世界“第二大海军”的目标一直在推进中,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今年上半年,印度舰载航空兵部队组建完成,俄米格-29K舰载机已交付印度;印度在东海岸建造印度绝密潜艇基地已基本成型,成为印度新型核潜艇母港;再加上近日印国产航母下水和国产核潜艇即将开始海试。不难预想到,在不久的将来,印度海军将会形成以印度洋为中心,辐射非洲大陆和亚太地区的军事能力。\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56933.jpg"},{"desc":"印度的下一代核潜艇。","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38730.jpg"},{"desc":"五、看起来很美的印度航母和舰载机计划\r\n\r\n 如今,在很多人看来,印度的航空母舰发展之路走得既不理想,又不成功;个别人甚至称之为败笔。\r\n \r\n\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32672.jpg"},{"desc":" 说它不理想,是因为:时至2009年底,印度海军只剩下一艘航空母舰“维拉特”号,而其原先制定的极其庞大的航母发展计划(即至少建造3艘,有可能的话将建造5艘航母),并逐渐建成一支至少在亚洲数量最多、作战能力最强的航母编队的设想,仿佛全都成了泡影。入役已50年的“维拉特”号虽经过多次大修,但因其早已到了寿终的年纪,最多也只能再使用数年。\r\n \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33720.jpg"},{"desc":" 印度自行研制的“蓝天卫士”号航母建造进程似乎也不太顺利,原定2012年入役的设想已推迟到2014年;而由俄罗斯负责改装“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母的完工日期,则一拖再拖,费用也一涨再涨(现已敲定为23亿美元)。","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74606758.jpg"},{"desc":" 更令印度揪心的是,进口的米格-29K舰载战斗机作战性能与美国战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而且俄罗斯还计划将售印米格-29K舰载机的单价提高60%。至于印度自行研制的LCA轻型战斗机,也由于技术战术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而迟迟无法按期入役。\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74608170.jpg"},{"desc":" 不过,尽管问题多多,工期一拖再拖,但是印度航母总体思路和建设发展仍有其独到之处,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借鉴之处。","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74617306.jpg"},{"desc":"六、半途而废和摇摇欲坠的导弹发展计划\r\n\r\n 印度国防部一直在讨论是否应搁置印度自行研制的“特里苏尔”(又名“三叉戟”)近程地空导弹计划,原因是该系统在目标探测和保持打击精确度方面都存在不足,印度海军甚至已转而购买以色列研制的“巴拉克”防空导弹系统。\r\n\r\n 但是,近日“特里苏尔”的命运又出现了转折,该计划或许不会很快被印度国防部取消。印度政府消息称,有关专家正在分析“特里苏尔”的技术问题,并对其制导系统及推进系统等进行必要的修正。在6月22日~25日之间,印度采用完整的作战布局接连试射了四枚“特里苏尔”导弹,据称都达到了既定目标,军方已决定将根据用户的要求对该导弹进行更多的试射。","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22191.jpg"},{"desc":" “特里苏尔”是印度国防研究与开发局(DRDO)为印度各军种研制的快速反应防空导弹,采用固体推进剂,指令+瞄准线制导,弹长约3米,射程9千米。印度陆军和空军计划用其对抗低空飞行的飞机,海军则准备利用改进型来打击掠海飞行的导弹。","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28193.jpg"},{"desc":" 在今年6月之前进行的多次试射中,由于制导和控制系统存在问题,“特里苏尔”一直不能达到军方的要求。目前,虽然技术问题已经克服,导弹的各个子系统也工作正常,但印度军方还没有明确表示不取消该导弹发展计划。印度自1984年开始研制\\\"特里苏尔\\\"系统,迄今已为此投入了超过2.5亿美元。","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27233.jpg"},{"desc":"","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42483.jpg"},{"desc":"","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40522.jpg"},{"desc":"","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85935966.jpg"},{"desc":"","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74610963.jpg"},{"desc":"","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74612219.jpg"},{"desc":"","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74618843.jpg"},{"desc":"","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74622520.jpg"},{"desc":"","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50498.jpg"},{"desc":"","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44967.jpg"},{"desc":"","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47501.jpg"},{"desc":"","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0051652.jpg"}]}}//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813/2013081309111421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