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7月28日电题:信息化士兵的楷模——记北京军区某机械化步兵团四级军士长贾元友
陈辉、王玉山、杨庆民
在人民解放军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时代,一个信息化士兵的楷模脱颖而出。
在人民解放军现代化装备不断列装的时代,一个驾驭信息化装备的优秀士兵脱颖而出。
在人民解放军追赶世界新军事浪潮中,一个时代尖兵脱颖而出。
贾元友,北京军区某机械化步兵团坦克2营6连四级军士长,靠“学信息化、钻信息化、干信息化”闻名遐迩,被授予“全军优秀基层带兵骨干”“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等。
全能坦克兵
塞北某训练基地,装甲突击分队实弹射击演示即将拉开序幕,6辆我国研制的新型坦克在射击阵地严阵以待。
“轰”的一声!一车开始射击,炮弹应声出膛,命中靶标。紧接着,二车的目标也被摧毁……
演示规定相邻两车的射击间隔6秒。第四车开始射击的时候,第六车炮长贾元友按规定时间操纵按钮开始装弹。不料,药筒被卡在炮膛口。
保护开关跳闸了!如果按正规程序重新启动开关、预热、装弹,至少需要30秒。
车长李聪焦急地望着贾元友。此时,传来了五车炮弹出膛的轰鸣声。
只有6秒时间!
紧急时刻,贾元友抱起药筒,利用手动推弹将药筒推进炮膛,100多斤重的火炮闩体把他的右手挤得皮破血流。他全然不顾,又敏捷地转移到操作台上,仅用1秒钟就完成了概略瞄准。
击发、炮弹出膛、命中目标,一气呵成。
更为传奇的,是贾元友曾经有一次的4发炮弹连续命中靶心,把全区装甲兵都震了!
那次,北京军区基础训练比武在京郊某靶场举行,全区装甲部队群雄角逐。
第一发,炮弹命中把心。
第二发,炮弹出膛,可靶子上没有出现新弹孔?
第三发,炮弹发出后,靶子上仍然没有新弹孔?
“贾元友,脱靶了!”车长愤怒了。
“不会的!”贾元友一边回答,一边将第四发炮弹发射出去。
还是没有新弹孔!
车长心想:“完了,比武彻底砸锅了,在全区装甲兵面前把脸丢尽了。”
“4发全部命中靶心!”报靶结果让车长惊愕地瞪圆了眼睛。
目标靶被抬了过来。果然,直径30厘米的圆周内,4发炮弹相继穿过。
师长朱亮对贾元友说:“你创造了坦克火炮射击史上的奇迹!”
车长是坦克车的最高领导。2004年初,连里一批炮长服役期满离队,连队急缺炮长,已经当了5年车长的贾元友提出改任炮长。
“不当兵头当兵尾,专业要从零开始学习,你想好了?”连长宗会朝问。
“我想好了!我要当全能坦克手。”贾元友坚定地回答。
贾元友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优秀射手。他入伍14年两次转型,一次是从车长转型为炮长,一次是从炮长转型为驾驶员。
两次转型给贾元友带来三次辉煌,先后取得“特级炮长、特级车长、特级驾驶员”三本等级证书,如愿以偿成为“全能坦克兵”。
士兵发明家
1999年国庆阅兵,中国第三代坦克——99式坦克首次亮相,贾元友驾驶的就是这种坦克。
99式坦克具有计算机稳像式火控系统、自动装弹系统、导航定位系统和夜视能力,并具有先进的通讯系统,实现了我军坦克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
但99式坦克列装之初,部队普遍面临“适应新装备慢、进入情况难、组训方法落后”等问题,集中体现为怎样才能“打得出”“打得快”“打得准”这三大难题。
99式坦克自动装弹机卡弹是影响训练的棘手问题,许多官兵认为是装备不过关。贾元友反复操作练习,发现卡弹大多与乘员操作不当、协调不好有关。为此,他在实践中总结出8条防范措施,编写了故障排除5步法口诀,归纳总结出15种应急处置办法,并汇编成手册供大家学习借鉴,“打得出”的难题就这样被他攻克。
2010年7月2日,北京军区基础训练课目大比武拉开序幕。
“向射击地线前进”的命令发出后,8辆坦克向射击跑道进发。
“开始射击!”贾元友没有按照常规射击“套路”提示滑车,而是运用他自创的“快速精确瞄准法”锁定目标,在坦克高速行驶中开炮。从收到射击口令到炮弹命中目标仅用了2秒钟。
参加考核的8辆坦克全都命中了目标,但贾元友所在坦克荣获第一,原因是他们开炮的时间最早。
裁判组是靠电脑慢放炮弹出膛喷火来评判名次的。战时的生与死就取决于谁先开炮的一瞬间。
贾元友总结出“高挡起步、动态瞄准、滑行射击”的方法,使射击时间缩短了3.2秒,“打得快”的难题迎刃而解。
2006年夏季,贾元友所在团队赴塞北某训练基地驻训考核,出现了到基地后全团坦克实弹射击及格率不足50%的怪现象。
上千发炮弹打了出去也没找到原因,全团一筹莫展。
贾元友对照火控系统和仪器仪表一个个检测数据,凭借对坦克的熟悉和多年经验,他分析感到是高原早晚温差较大导致火炮身管弯曲造成的。
为此,他把一天划分为6个时段,详细采集各个时段的温差和射击数据。经过20多天的反复实验,终于找到了原因,并绘制出不同时段火炮修正曲线图。
团里按贾元友的试验成果进行修正,在考核中取得射击31发命中30发的好成绩。
“打得准”的难题由此破解。
有新装备,就得有与之相适应的组训方法。99式坦克具备远距离打击的能力,可团里的战斗射击训练场纵深不足,无法满足远程射击训练需要。
贾元友提出将制式靶标缩小到原来一半的方法,并通过增加难度使训练贴近实战需求。今年6月的一次演练中,在坦克射击的极限距离上,贾元友准确命中目标。
过去训练中,坦克乘员“车上人在练、地上人在看”,一个训练日轮不到几次上车实践的机会。贾元友创造性地提出了“岛链式晋级训练法”:即将训练课目由易到难分解为多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训练岛”,参训人员分组进“岛”,像打游戏闯关一样,逐项训练、逐人考核、逐关晋级,提高了装备的利用率,激发了战士们的训练热情,提高了训练效益。
多年来,贾元友先后创立了“猎手与杀手新战法”“快乐训练法”、“射击技能训练五步法”等12种新训法,将坦克的性能发挥到最佳状态,提高了部队实战化训练水平,被官兵誉为“士兵发明家”。
士官教授
“我有一碗水,战友们需要,我保证自己不留一滴水。”贾元友如是说,也如是做。
贾元友就是这样,把自己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献给战友。
炮长王文超回忆——
2006年5月,团里组织坦克炮长射击考核,我剃了“光头”,其他几个年轻的炮长成绩都不好。考核后,担任炮长教练员的贾元友逐个帮我们分析原因,指出弱点,在训练中为我们开“小灶”,把多年总结的射击经验都传给了我们。7月初全团再次组织半年实弹考核,我们全都取得了好成绩。
指导员王玉生讲述——
我是贾元友的领导,但贾元友却是我的老师。去年11月集团军要组织干部专业考核,我慌了神,因为坦克射击我是弱项。关键时刻,贾元友帮我解了围,他指出了我射击动作的毛病,教给我一种“静默两秒射击法”。这种方法很灵,集团军考核时我成绩优秀。
排长周枫感慨——
我高中毕业参军就是为了上军校,但文化考试没过关,被淘汰了。当时我万念俱灰,贾元友说,上不了军校、提不了干,在本职岗位同样有前途,成绩出类拔萃了,还有可能作为优秀班长破格上军校。后来,他又把自己掌握的“十八般武艺”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为我量身定做训练计划,采取捆绑式陪练、跟进式督导、伴随式帮带的办法,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使在全团全师的比武考核中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并立了三等功。后来,我当了班长。再后来,破格上军校,又提了干。没有贾元友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炮长刘长宝是贾元友的徒弟,2010年8月,他参加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和平使命-2010”联合军演,首发摧毁1号目标,打出了国威军威。他说:“光荣属于贾元友!”
上等兵张旭的射击一度以“光头”著称。在贾元友2年手把手、一对一的调教下,他成长为集团军“优秀射手”。他说:“成绩属于贾元友!”
贾元友连续11年担任坦克通信、驾驶、射击3大专业的教学任务,始终以带出精兵群体为己任,科学组训、严抠细训,把官兵反映的疑难问题梳理起来,研究制作成训练问答卡片,发给官兵学习;把新装备部件结构绘制成图,注明作用和操作技巧,使大家学习更加直观。这些年,他先后总结出通信快速入门、装备器材模拟等30多种组训方法,归纳出11组训练操作口诀,提高了教学质量。
2011年1月,贾元友参加新型装备接装培训,厂家提供的说明书都是技术参数和专业术语,官兵们难以理解。他白天利用点滴时间向厂家技术人员和专家请教,晚上加班加点消化理解,用20多天时间编写了6万余字的操作使用手册,被团里定为训练教学基本教材。
贾元友说:“现代化战争的核心是联合作战。从军兵种、装备,具体到参战的每一名士兵,相互配合至关重要。光自己练好了本领还不够,还要带领其他战士都成为训练场上的尖兵,才能保证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靠着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贾元友带出专业技术骨干22人、班排管理骨干27人,多次被集团军和师评为“金牌教练员”,被聘为坦克制造厂新装备专家组成员、装甲兵工程学院装甲装备射击训练与火力运用研究课题组成员,被清华大学聘为国防生校外辅导员,被战士们称为“士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