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边疆大扫描”报道组走进友谊关,见证中国边境的沧桑巨变。
中国的南大门——友谊关,坐落在中越边境线上,是中国的九大名关之一,也是九大名关中唯一的边关。
“中国边疆大扫描”采访组日前探访友谊关,触摸千年雄关的沧桑巨变,感受中华民族的和平梦想。
友谊关名字的变迁,就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早在汉朝这里就已经设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叫雍鸡关,后改名界首关、 大南关,明朝设镇南关。1953年1月,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改称睦南关。196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友谊关。
友谊关关楼为三层楼阁建筑,高达20多米,底层为石砌隧道型拱城门,城墙厚实,齿形城垛,两边石栏杆雕刻精细,门窗构图精美。城门上用汉白玉雕刻的“友谊关”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当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题写的关名。字体浑厚,苍劲有力。
关楼两边各有百余丈的城墙,尤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城墙上随处可见坑坑点点,那是当年边境战争时留下的印迹,像是一只只眼睛,注视着今天在国门上来来往往的人们。
友谊关见证了十九世纪的中法战争,当年抗法名将冯子材的事迹到现在一直让中国人民自豪;二十世纪初期,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亲自领导了镇南关起义;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烧毁关楼,将拓印的“镇南关”三个大字寄奉日本天皇请功。之后,又劫走“南疆重镇”石刻横额。
新中国成立后,友谊关成为中越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我国援助越南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南运。
今天,友谊关再次成为中国人民与越南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李宣良、扈亮、石佰华、李仁毅、黄秋云 摄影报道)
友谊关上的界碑由中越两国分别负责修建,面向中国一侧为中文标识,面向越南一侧为越语标识。此处1116号界碑由越方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