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xcZ4 mil.huanqiu.comarticle美军专家认为解放军反介入防御并非难以穿透/e3pmh1dm8/e3pmt91uh【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日本《外交官》杂志网站9月20日刊文称,美国军队高层认为,自己冷战后的轻松日子已经成为过去;美国应该认真看待中国的能力和决心,以免因为低估对手而在对抗中失利。正如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指出的那样:“明智的指挥官在难以成功压制对手的时候会担心被对手压制”。基于上述观点,本文作者——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副教授詹姆斯-霍姆斯(James R. Holmes)对中美争夺制海权的可能情况进行了分析。有关“反介入”和强行反制措施的讨论意味着,防守方能够在沿海区域实现绝对的制海权和制空权。海权理论家马汉就曾把制海权定义为“压倒性实力”。这样就可以防止敌人进行扩展,或只允许它在这些区域进行短暂的停留。中美在制海权方面的斗争则体现出了与水银类似的特性,意味着不仅为中国提供了机会,也同时为美国提供了机会。美国指挥官以及他们的政界领导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不过,要实现绝对的制海权则不太可能这么理想。朱利安-科贝特认为,在一片海域未落入任何一方的控制时,这代表着正常状态。没有一方具备超强的监控能力和远程作战能力去取得对敌人的压倒性优势,并能长期保持这种状态。海域过于宽广,即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也远远不足以控制整个海洋。 作为一种推论,一国海军失去对某一海域的控制并不意味着另一方会自动继承控制权。恰恰相反,两者会为主导权进行激烈的斗争,起起伏伏直到一方获得持久的主导权。实际上,马汉对两强争夺制海权的过程进行了描述。有雄心的一方在和平时期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着眼于战时任务。在通过关键性地作战打败对手后,通过实施封锁或遏制敌人的船只活动来实现制海权。科贝特赞同马汉对制海权争夺过程的认识,并认为只有在打垮对手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制海权。也就是说必须扫清阻碍控制的障碍。不过实际中并非只有这么一种情况。有时候,海军指挥官可能认为需要在赢得斗争前对海域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先在敌国一小片海沿海域获得暂时优势,以便对地沿海地区进行打击。让我们再回到中美的的对抗上。许多中国观察家已经对解放军的区域拒止能力(如反舰弹道导弹和导弹快艇)有了相当的关注。它们当然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就能够完全控制整个西太平洋。如果中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在跨过太平洋进行作战时就需要采取一系列行动去穿透解放军的外层防御。解放军反介入防御难以在西太平洋和中国海域构筑不可穿透的防护层。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力量当前在这一区域活动。即使是在实现对海空的完全控制下,美国的军事指挥官仍应该借此保持海空优势。美国可以通过持久的冲突以极小的代价中国付出过高的代价,或者在西太平洋地区激发对立,并借此阻止中国轻易地胜出,也能让中国变得更客气。科贝特表示,时间是任何战争最大的变数。美军可以通过采取自己的防御策略赢得时间。他们可以借此加大自己向战略反击转变的机会,从而直接获胜或实现妥协后的和平。(编译:斯年)原文链接:http://thediplomat.com/the-naval-diplomat/2012/09/20/the-nightmare-scenario-a-u-s-china-war-part-ii/13486231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shenxuan环球网134862318000011["9CaKrnJxaVy","9CaKrnJx9xY","9CaKrnJxbTY","9CaKrnJx89s","9CaKrnJx6e7"]{"email":"shenxuan@huanqiu.com","name":"shenxuan"}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日本《外交官》杂志网站9月20日刊文称,美国军队高层认为,自己冷战后的轻松日子已经成为过去;美国应该认真看待中国的能力和决心,以免因为低估对手而在对抗中失利。正如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指出的那样:“明智的指挥官在难以成功压制对手的时候会担心被对手压制”。基于上述观点,本文作者——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副教授詹姆斯-霍姆斯(James R. Holmes)对中美争夺制海权的可能情况进行了分析。有关“反介入”和强行反制措施的讨论意味着,防守方能够在沿海区域实现绝对的制海权和制空权。海权理论家马汉就曾把制海权定义为“压倒性实力”。这样就可以防止敌人进行扩展,或只允许它在这些区域进行短暂的停留。中美在制海权方面的斗争则体现出了与水银类似的特性,意味着不仅为中国提供了机会,也同时为美国提供了机会。美国指挥官以及他们的政界领导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不过,要实现绝对的制海权则不太可能这么理想。朱利安-科贝特认为,在一片海域未落入任何一方的控制时,这代表着正常状态。没有一方具备超强的监控能力和远程作战能力去取得对敌人的压倒性优势,并能长期保持这种状态。海域过于宽广,即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也远远不足以控制整个海洋。 作为一种推论,一国海军失去对某一海域的控制并不意味着另一方会自动继承控制权。恰恰相反,两者会为主导权进行激烈的斗争,起起伏伏直到一方获得持久的主导权。实际上,马汉对两强争夺制海权的过程进行了描述。有雄心的一方在和平时期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着眼于战时任务。在通过关键性地作战打败对手后,通过实施封锁或遏制敌人的船只活动来实现制海权。科贝特赞同马汉对制海权争夺过程的认识,并认为只有在打垮对手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制海权。也就是说必须扫清阻碍控制的障碍。不过实际中并非只有这么一种情况。有时候,海军指挥官可能认为需要在赢得斗争前对海域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先在敌国一小片海沿海域获得暂时优势,以便对地沿海地区进行打击。让我们再回到中美的的对抗上。许多中国观察家已经对解放军的区域拒止能力(如反舰弹道导弹和导弹快艇)有了相当的关注。它们当然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就能够完全控制整个西太平洋。如果中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在跨过太平洋进行作战时就需要采取一系列行动去穿透解放军的外层防御。解放军反介入防御难以在西太平洋和中国海域构筑不可穿透的防护层。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力量当前在这一区域活动。即使是在实现对海空的完全控制下,美国的军事指挥官仍应该借此保持海空优势。美国可以通过持久的冲突以极小的代价中国付出过高的代价,或者在西太平洋地区激发对立,并借此阻止中国轻易地胜出,也能让中国变得更客气。科贝特表示,时间是任何战争最大的变数。美军可以通过采取自己的防御策略赢得时间。他们可以借此加大自己向战略反击转变的机会,从而直接获胜或实现妥协后的和平。(编译:斯年)原文链接:http://thediplomat.com/the-naval-diplomat/2012/09/20/the-nightmare-scenario-a-u-s-china-war-part-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