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njfI作者:沈则mil.huanqiu.comarticle漫谈地基动能反卫导弹技术/e3pmh1dm8/e3pmtdr2r卫星在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同时,军用卫星在军事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因此反卫星能力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能力的重要方面。反卫武器有哪些?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世界许多国家根据各自情况已经发展了多种反卫手段,除了早期的核爆拦截以外,还有动能撞击硬杀伤,激光、微波、粒子束等定向能软杀伤,以及喷涂化学物质等其它非致命杀伤等。除使用反卫星武器攻击卫星之外,还可采用其它手段干扰与破坏卫星的正常工作。例如,在敌方卫星的轨道上释放金属碎片与颗粒、气溶胶等干扰物破坏其工作;对航天器的电子系统实施无线电干扰;通过机动航天器接近与捕捉或遮挡敌方卫星等。从当前情况来看,最可行而且发展最快的是动能反卫星武器。它依靠高速动能,通过直接碰撞的方式像子弹击中目标一样摧毁卫星。按发射方式的不同,它又分为共轨式和直接上升式两种。共轨式反卫星武器是利用助推火箭将武器发射到与目标轨道相同的轨道上,然后以较低速度接近目标,并通过爆炸或直接撞击来摧毁目标。这种方式实际是向敌人卫星的轨道上发射一颗“杀手卫星”,这对卫星的入轨、变轨等航天器的飞行测控技术要求较高,而这正是苏联/俄罗斯的拿手好戏,因此苏联/俄罗斯在共轨式反卫星武器技术方面无人能及。直接上升式反卫星武器利用助推火箭将武器直接发射到目标附近,通过引爆或直接撞击来摧毁目标。简单地说就是从空中或地面发射导弹直接击中轨道上运行的卫星。这对导弹的精确控制和拦截器的精确识别要求较高,类似导弹防御中的弹道导弹拦截,而美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较为成熟。 目前这两种反卫方式都已经过实际试验,均取得了良好记录,甚至有些武器曾进入实战部署。由于后来出现《反导条约》,以及和平利用太空的一系列国家条约和倡议,美俄等国家都封存或搁置了反卫星武器,但又都以民用或其它方式不断发展此类技术或实际部署类似武器。在这种情况下,性质比较模糊的地基动能反卫武器发展迅速。地基反卫导弹的工作过程地球人造卫星基本分布在近至150千米的低地轨道,远至36 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例如,通信卫星一般就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只需三四颗就能覆盖全球。GPS卫星在距地表20 200千米处。而气象卫星要拍摄较清晰的气象云图,在1 000千米左右的高空。军事侦察卫星一般低于这一高度,而且为获得更清楚的影像,就要变轨机动到更近的轨道上,有时甚至只有200千米左右,即所谓的低地轨道。例如,美国著名的“锁眼”系列侦察卫星的运行轨道高度从200千米到800千米不等。这时卫星的速度高达7.5千米/秒,就拦截过程而言,其难度不亚于拦截一枚导弹弹头。只是卫星的轨道是可以长时间预测的,而弹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测算。大体上说,拦截一颗卫星需要以下几个环节。搜索目标卫星搜索目标卫星的难度并不大,因为许多国家和民间组织在和平时期就长时间地监视、跟踪地球卫星,并将观测结果和计算软件在互联网上公布。一些天文爱好者用简单的天文器材也能实现对卫星的跟踪。例如,日本2003年3月发射间谍卫星后不到一个月,芬兰和加拿大天文爱好者就观测到了这两颗卫星,并将它们的运行规律和轨道在互联网上公开。一些业余天文爱好者甚至将其作为了练习星象观测的实验对象。而日本科学家也不甘示弱,公布了美国在东南亚上空的一颗电子侦察卫星数据。实际上,美国空军也定期公布地球周围的卫星、卫星碎片和其它太空垃圾的目录,只是对自己的卫星秘而不宣。除了一些采取专门“隐身”技术的卫星,稍有天文基础的国家或组织要跟踪轨道上的卫星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发射反卫星导弹地基发射的反卫星导弹是一种红外寻的拦截导弹,由数级火箭和弹头组成。弹头上装有长波红外探测器、数据处理机和碰撞式杀伤战斗部。火箭发动机采用双组元推进剂,推力可控。由于反卫导弹既不需要像航天运载火箭那样需要足够的富余推力将卫星送入轨道,也不需要像地地导弹那样要有足够大的弹头,因此一般中近程的弹道导弹就可以改装成反卫星导弹。只是根据推力不同,拦截卫星的高度也不同。从推力计算,以一定倾角发射的单级导弹所到达的最大高度大致是其最大射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用于军事用途的侦察、气象卫星一般都在1 000千米高度以内,因此射程2 000千米的中程导弹就可以改造为足以拦截大部分军用卫星的反导导弹了。一般来说,如果把远程弹道导弹的弹头更换为动能拦截器(KKV),可构成高层动能空间武器,能够攻击轨道高度为8 000千米左右的目标;若把中程弹道导弹的弹头更换为动能拦截器(KKV),可构成低层动能空间武器,攻击轨道高度2 000千米左右的目标。1271980620000责编:佚名兵器知识127198062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卫星在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同时,军用卫星在军事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因此反卫星能力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能力的重要方面。反卫武器有哪些?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世界许多国家根据各自情况已经发展了多种反卫手段,除了早期的核爆拦截以外,还有动能撞击硬杀伤,激光、微波、粒子束等定向能软杀伤,以及喷涂化学物质等其它非致命杀伤等。除使用反卫星武器攻击卫星之外,还可采用其它手段干扰与破坏卫星的正常工作。例如,在敌方卫星的轨道上释放金属碎片与颗粒、气溶胶等干扰物破坏其工作;对航天器的电子系统实施无线电干扰;通过机动航天器接近与捕捉或遮挡敌方卫星等。从当前情况来看,最可行而且发展最快的是动能反卫星武器。它依靠高速动能,通过直接碰撞的方式像子弹击中目标一样摧毁卫星。按发射方式的不同,它又分为共轨式和直接上升式两种。共轨式反卫星武器是利用助推火箭将武器发射到与目标轨道相同的轨道上,然后以较低速度接近目标,并通过爆炸或直接撞击来摧毁目标。这种方式实际是向敌人卫星的轨道上发射一颗“杀手卫星”,这对卫星的入轨、变轨等航天器的飞行测控技术要求较高,而这正是苏联/俄罗斯的拿手好戏,因此苏联/俄罗斯在共轨式反卫星武器技术方面无人能及。直接上升式反卫星武器利用助推火箭将武器直接发射到目标附近,通过引爆或直接撞击来摧毁目标。简单地说就是从空中或地面发射导弹直接击中轨道上运行的卫星。这对导弹的精确控制和拦截器的精确识别要求较高,类似导弹防御中的弹道导弹拦截,而美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较为成熟。 目前这两种反卫方式都已经过实际试验,均取得了良好记录,甚至有些武器曾进入实战部署。由于后来出现《反导条约》,以及和平利用太空的一系列国家条约和倡议,美俄等国家都封存或搁置了反卫星武器,但又都以民用或其它方式不断发展此类技术或实际部署类似武器。在这种情况下,性质比较模糊的地基动能反卫武器发展迅速。地基反卫导弹的工作过程地球人造卫星基本分布在近至150千米的低地轨道,远至36 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例如,通信卫星一般就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只需三四颗就能覆盖全球。GPS卫星在距地表20 200千米处。而气象卫星要拍摄较清晰的气象云图,在1 000千米左右的高空。军事侦察卫星一般低于这一高度,而且为获得更清楚的影像,就要变轨机动到更近的轨道上,有时甚至只有200千米左右,即所谓的低地轨道。例如,美国著名的“锁眼”系列侦察卫星的运行轨道高度从200千米到800千米不等。这时卫星的速度高达7.5千米/秒,就拦截过程而言,其难度不亚于拦截一枚导弹弹头。只是卫星的轨道是可以长时间预测的,而弹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测算。大体上说,拦截一颗卫星需要以下几个环节。搜索目标卫星搜索目标卫星的难度并不大,因为许多国家和民间组织在和平时期就长时间地监视、跟踪地球卫星,并将观测结果和计算软件在互联网上公布。一些天文爱好者用简单的天文器材也能实现对卫星的跟踪。例如,日本2003年3月发射间谍卫星后不到一个月,芬兰和加拿大天文爱好者就观测到了这两颗卫星,并将它们的运行规律和轨道在互联网上公开。一些业余天文爱好者甚至将其作为了练习星象观测的实验对象。而日本科学家也不甘示弱,公布了美国在东南亚上空的一颗电子侦察卫星数据。实际上,美国空军也定期公布地球周围的卫星、卫星碎片和其它太空垃圾的目录,只是对自己的卫星秘而不宣。除了一些采取专门“隐身”技术的卫星,稍有天文基础的国家或组织要跟踪轨道上的卫星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发射反卫星导弹地基发射的反卫星导弹是一种红外寻的拦截导弹,由数级火箭和弹头组成。弹头上装有长波红外探测器、数据处理机和碰撞式杀伤战斗部。火箭发动机采用双组元推进剂,推力可控。由于反卫导弹既不需要像航天运载火箭那样需要足够的富余推力将卫星送入轨道,也不需要像地地导弹那样要有足够大的弹头,因此一般中近程的弹道导弹就可以改装成反卫星导弹。只是根据推力不同,拦截卫星的高度也不同。从推力计算,以一定倾角发射的单级导弹所到达的最大高度大致是其最大射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用于军事用途的侦察、气象卫星一般都在1 000千米高度以内,因此射程2 000千米的中程导弹就可以改造为足以拦截大部分军用卫星的反导导弹了。一般来说,如果把远程弹道导弹的弹头更换为动能拦截器(KKV),可构成高层动能空间武器,能够攻击轨道高度为8 000千米左右的目标;若把中程弹道导弹的弹头更换为动能拦截器(KKV),可构成低层动能空间武器,攻击轨道高度2 000千米左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