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JzHx world.huanqiu.comarticle伊朗核问题大事记/e3pmh22ph/e3pn61ka0伊朗核问题相关六国与伊朗经过马拉松式艰苦谈判,2日在瑞士就最终全面解决方案达成框架性协议。以下是伊朗核问题过去10多年来演变的几个主要阶段。【伊朗核设施曝光 引发国际关注】伊朗核计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巴列维王朝从当时关系密切的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引进核技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巴列维王朝被推翻,次年,美伊断交,美国此后对伊朗采取“遏制”政策,多次指认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研制核武器。2002年8月,伊朗流亡海外的反对派团体“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指认伊朗秘密建造纳坦兹铀浓缩设施和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引发国际关注。2003年2月,时任伊朗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承认,确实存在纳坦兹核设施,但只是用于核电站所需的低丰度浓缩铀。美国对伊朗核计划提出“严重质疑”,多次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甚至威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与IAEA合作 初步达成协议】2003年5月,伊朗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派人视察伊朗核设施,但拒绝调查人员取样。国际原子能机构随后认定伊朗进行铀浓缩活动,且没有按照规定接受核查,英国、德国和法国展开外交斡旋,美国拒绝参与。 2003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尽快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终止提炼浓缩铀试验。迫于英法德等国威胁把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伊朗10月与英法德达成“德黑兰宣言”,同意完全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12月,伊朗正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2004年11月,法德英三国与伊朗举行了多轮会谈后在巴黎初步达成协议。伊朗此后中止与铀浓缩相关的一切外围活动,但强调和平利用核能资源的权利,并在暂停铀浓缩活动方面数次出现反复。【再度升温 安理会介入并开始制裁】2005年6月,支持推动核项目的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同年8月,伊朗恢复铀浓缩活动,艾哈迈迪—内贾德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伊朗有权发展核项目。英法德中止谈判,“德黑兰宣言”宣告破裂,伊核问题再度升温。2006年1月初,伊朗公开宣布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1月中旬,美、俄、中、英、法即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会国决定,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把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2月4日通过相关决议。3月29日,安理会通过主席声明,要求伊朗在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安理会主席声明虽然不具法律拘束力,但标志着安理会正式介入伊朗核问题。由于伊朗拒绝遵守安理会主席声明,同年6月,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加入英法德行列,组成伊朗核问题相关六国“P5+1”,即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加德国,提出一份谈判框架方案,但伊朗反应消极。7月12日,六国外长发表声明,决定将伊核问题重新提交安理会。7月31日,安理会通过第1696号决议、即伊朗核问题首份决议,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由于伊朗拒绝停止铀浓缩活动,安理会2006年12月通过第1737号决议,首次对伊朗实施制裁。截至2010年,安理会共通过6份伊朗核问题决议,实施4轮制裁,包括冻结伊朗核计划相关人员和企业在国外的资产、禁止向伊朗转让核技术、禁止伊朗进口重型武器装备、进行任何与可运载核武器弹道导弹有关的活动。【军事威胁、制裁与外交斡旋并行】2009年9月,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说,伊朗在福尔多秘密建造地下铀浓缩设施。美国政府一直表示,不排除用军事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可能。以色列则不断放风,威胁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空袭。伊朗政府态度强硬,并于2010年2月宣布开始在纳坦兹核设施提炼丰度为20%的浓缩铀。海湾地区局势一度紧张。2011年5月,伊朗首座核电站开始运营。同年1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报告,对伊朗核计划可能具有军事用途的问题“表示严重关切”。除联合国制裁外,美国、欧盟分别对伊朗进行多轮单方面金融和经济制裁,打击伊朗石油工业,试图切断伊朗核项目的资金链。不过,奥巴马政府更倾向于通过对话和外交渠道解决伊朗核问题。2013年3月,美国与伊朗开始一系列秘密谈判。另一方面,自2006年联合国安理会开始讨论伊朗核问题以来,美、英、法、俄、中、德等六国官员多次会晤,形成伊朗核问题六国磋商机制。2008年7月起,六国与伊朗先后在瑞士日内瓦、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伊拉克巴格达、俄罗斯莫斯科以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等地举行多轮对话,由于双方在铀浓缩、制裁等核心问题上分歧严重,伊朗核谈判一直未能取得明显进展。【伊朗新政府上台 谈判获突破】2013年6月,立场温和的哈桑·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同年8月,伊朗新政府上台,频频释放温和信号,在伊核问题上展现务实和开放态度。同年9月,鲁哈尼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表示伊朗愿意推进伊核问题对话,重申伊朗核项目只用于和平目的。在前往机场途中,鲁哈尼与奥巴马通了电话。这是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与美国国家元首首次通话。2013年10月,六国与伊朗在日内瓦举行鲁哈尼政府成立以来首轮对话。11月24日,伊朗与六国达成伊朗核问题持续10多年来的首份临时性协议,伊朗同意以部分中止核项目换取部分解除制裁,协议2014年1月生效。各方约定2014年7月底达成最终全面协议。这一期限到期后,延长至同年11月,随后又延长至今年6月底。今年4月2日,伊朗与六国在瑞士洛桑经过连续8天谈判,就伊朗核问题各个焦点达成框架性解决方案,为下一步达成最终全面协议奠定基础。(胡若愚)1428107782000责编:千帆新华社1428107782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伊朗核问题相关六国与伊朗经过马拉松式艰苦谈判,2日在瑞士就最终全面解决方案达成框架性协议。以下是伊朗核问题过去10多年来演变的几个主要阶段。【伊朗核设施曝光 引发国际关注】伊朗核计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巴列维王朝从当时关系密切的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引进核技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巴列维王朝被推翻,次年,美伊断交,美国此后对伊朗采取“遏制”政策,多次指认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研制核武器。2002年8月,伊朗流亡海外的反对派团体“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指认伊朗秘密建造纳坦兹铀浓缩设施和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引发国际关注。2003年2月,时任伊朗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承认,确实存在纳坦兹核设施,但只是用于核电站所需的低丰度浓缩铀。美国对伊朗核计划提出“严重质疑”,多次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甚至威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与IAEA合作 初步达成协议】2003年5月,伊朗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派人视察伊朗核设施,但拒绝调查人员取样。国际原子能机构随后认定伊朗进行铀浓缩活动,且没有按照规定接受核查,英国、德国和法国展开外交斡旋,美国拒绝参与。 2003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尽快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终止提炼浓缩铀试验。迫于英法德等国威胁把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伊朗10月与英法德达成“德黑兰宣言”,同意完全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12月,伊朗正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2004年11月,法德英三国与伊朗举行了多轮会谈后在巴黎初步达成协议。伊朗此后中止与铀浓缩相关的一切外围活动,但强调和平利用核能资源的权利,并在暂停铀浓缩活动方面数次出现反复。【再度升温 安理会介入并开始制裁】2005年6月,支持推动核项目的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同年8月,伊朗恢复铀浓缩活动,艾哈迈迪—内贾德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伊朗有权发展核项目。英法德中止谈判,“德黑兰宣言”宣告破裂,伊核问题再度升温。2006年1月初,伊朗公开宣布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1月中旬,美、俄、中、英、法即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会国决定,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把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2月4日通过相关决议。3月29日,安理会通过主席声明,要求伊朗在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安理会主席声明虽然不具法律拘束力,但标志着安理会正式介入伊朗核问题。由于伊朗拒绝遵守安理会主席声明,同年6月,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加入英法德行列,组成伊朗核问题相关六国“P5+1”,即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加德国,提出一份谈判框架方案,但伊朗反应消极。7月12日,六国外长发表声明,决定将伊核问题重新提交安理会。7月31日,安理会通过第1696号决议、即伊朗核问题首份决议,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由于伊朗拒绝停止铀浓缩活动,安理会2006年12月通过第1737号决议,首次对伊朗实施制裁。截至2010年,安理会共通过6份伊朗核问题决议,实施4轮制裁,包括冻结伊朗核计划相关人员和企业在国外的资产、禁止向伊朗转让核技术、禁止伊朗进口重型武器装备、进行任何与可运载核武器弹道导弹有关的活动。【军事威胁、制裁与外交斡旋并行】2009年9月,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说,伊朗在福尔多秘密建造地下铀浓缩设施。美国政府一直表示,不排除用军事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可能。以色列则不断放风,威胁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空袭。伊朗政府态度强硬,并于2010年2月宣布开始在纳坦兹核设施提炼丰度为20%的浓缩铀。海湾地区局势一度紧张。2011年5月,伊朗首座核电站开始运营。同年1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报告,对伊朗核计划可能具有军事用途的问题“表示严重关切”。除联合国制裁外,美国、欧盟分别对伊朗进行多轮单方面金融和经济制裁,打击伊朗石油工业,试图切断伊朗核项目的资金链。不过,奥巴马政府更倾向于通过对话和外交渠道解决伊朗核问题。2013年3月,美国与伊朗开始一系列秘密谈判。另一方面,自2006年联合国安理会开始讨论伊朗核问题以来,美、英、法、俄、中、德等六国官员多次会晤,形成伊朗核问题六国磋商机制。2008年7月起,六国与伊朗先后在瑞士日内瓦、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伊拉克巴格达、俄罗斯莫斯科以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等地举行多轮对话,由于双方在铀浓缩、制裁等核心问题上分歧严重,伊朗核谈判一直未能取得明显进展。【伊朗新政府上台 谈判获突破】2013年6月,立场温和的哈桑·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同年8月,伊朗新政府上台,频频释放温和信号,在伊核问题上展现务实和开放态度。同年9月,鲁哈尼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表示伊朗愿意推进伊核问题对话,重申伊朗核项目只用于和平目的。在前往机场途中,鲁哈尼与奥巴马通了电话。这是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与美国国家元首首次通话。2013年10月,六国与伊朗在日内瓦举行鲁哈尼政府成立以来首轮对话。11月24日,伊朗与六国达成伊朗核问题持续10多年来的首份临时性协议,伊朗同意以部分中止核项目换取部分解除制裁,协议2014年1月生效。各方约定2014年7月底达成最终全面协议。这一期限到期后,延长至同年11月,随后又延长至今年6月底。今年4月2日,伊朗与六国在瑞士洛桑经过连续8天谈判,就伊朗核问题各个焦点达成框架性解决方案,为下一步达成最终全面协议奠定基础。(胡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