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Fnlg mil.huanqiu.comarticle少将:勿忘甲午国耻 中国造船业需奋发图强/e3pmh1dm8/e3pmt7hva毋忘甲午国耻 统筹创新开拓船海产业与文化郑明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是日本又在亚洲翻案、捣乱、滋事的一年,大家对近代中日关系史都会很关心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根据国家要求组织研编《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主编为程辛同志,内容涵盖1840年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到当代新中国舰艇工业、科教发展的历史,是系统、全面的史书大典。前后历时十余年,动员数百名专家。我时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得以代表海军,亲自参加并组织海军有关老领导、老专家和专业骨干共同参与,成为一次极好的学习船海历史的机会。当时常务编委顾光顺、霍汝素、郭洪庆等同志,都成为我们共同组织编撰、审读史稿、交流心得的亲密战友。《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的第一册是《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厚达955页,是中国史学界和造船界合作的巨著。把1840~1949年的近代舰艇工业划分为酝酿探索(1810~1865)、创立建设(1865~1905)、曲折发展(1905~1937)、停滞衰落(1937~1949)四个阶段。揭示出马江海战(1884)、甲午海战(1894)、八国联军侵华(1900)等历史大事件对中国新生近代舰艇工业的破坏。也将19个大小船厂,20位船海界人物,12艘国产典型军舰作了专题史实介绍。内容充实丰富,光辉与悲痛并存,成就与挫折同在,经验与教训呼应,值得反复研读。建议《中国船舶报》社提请中国船舶工业和中国船舶重工两个集团给予大力支持,将这部经典史料集再版,为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而重印。现在中国船舶工业面临海洋新世纪、船海产业新竞争,建设海洋强国与和谐海洋新需求,很需要以史为鉴,激励全体造船人奋发有为。 我在1994年退出现岗后,进一步学习研究船海历史。恰逢当年是甲午战争100周年纪念,就从反思甲午海战入手,撰写了《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舰艇建设的对比与启示》①、《毋忘甲午国耻,学史明鉴砺志》②二文。作为开篇学习体会,深感舰艇是甲午海战的物质基础,但清朝政治腐败导致惨败,要永记国耻,发奋图强。1995~1999年间面临郑和下西洋(1405)590年、郑成功复台(1662)335周年、江南造船厂创建(1865)、福建船政创办(1866)130周年等纪念与学术研究活动。我积极参与其中,并于1995年首先发表了《两度辉煌,两次衰落,定要振兴》的论文③,阐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郑成功复台的辉煌史迹和清代马江海战、甲午海战中丧尽水师的悲壮衰败,提出了“祖国命运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论点。并由之连续在《中国船舶报》、《中国海洋报》、《船舶经济贸易》、《船史研究》等报刊上先后发表了《振兴海洋归根到一点,还是要振兴船舶工业》④,《经略海洋必须发展船舶工业》⑤,《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把船舶工业建成新兴海洋支柱产业》⑥,《从郑和到郑成功经略海洋的启示》⑦,《船史研究与海洋战略》⑧,《发展船舶工业事关海防建设》⑨等论文,逐步从清朝落后被动挨打的历史教训,感悟出新中国要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有待制定正确的海洋战略,而海洋战略的关键一环,则是必须振兴发展船舶舰艇工业。进入21世纪后,针对海洋权益与海彊安全的新形势及我被邀参加国家计委(发改委)的长远规划专家组工作后,我在船海历史与海洋战略的学习与研究上也有所深化和转变,更加希望举国上下领导与公众都能增强海洋意识,关注海洋权益,加强船海工业科技发展。为此,我在有关学术会议及报刊上先后发表《尽快制订国家海洋战略》(2000.12《经济参考报》)⑩、《世纪标志岂能没有海洋——对中华世纪坛的建议》(2001.1《中国船舶报》)○11、《三代领导核心对海洋事业的指示》○12、《“96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要正确表述》(2001.1《中国船舶报》)○13、《制订海洋战略支持西部开发》(2001.3《中国船舶报》)○14、《对我国海洋战略的思考》(2001.3上报国家计委,2001.7《中国船舶报》)○15、《制订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2001.4《中国海洋报》)○16、《开发高性能船,迎接海洋新时代》(为2001.7为《21世纪海洋高性能船》一书出版作该书前言)○17、《对南海“断续线”的认识和对策建议》(2002.3“南海问题研讨会”)○18,在阅读著名海洋史法学家李金明教授的两本专著《中国南海疆域研究》、《南海争端与国际海洋法》后,曾为之在1999年和2003年正式出版时作序,题目为《中华民族面向海洋纵横千年》○19、《维护祖国海洋权益和批驳“中国威胁论”》○20。接着还撰写了《海洋意识与海洋战略》(2005.4《中国远洋船务公告》)○21、《江南,人民海军的坚强后盾》(2005.4 《江南工人》报)○22、《造船业是(郑和下西洋)科学航海的物质基础》(2005.7《中国船舶报》王学军采写并发表)○23、《以郑和精神维护南海海上安全》(2005.12“南海海上安全国际研讨会”)○24、《建造宝船,扬帆中华,再现海上丝路,推动国际交流》(2006.1“中国企业家与驻华使馆官员迎春联谊会” 讲演)○25、《面向海洋新时代的陆海统筹战略思考——研读“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4《中国海洋报》发表,《中国船舶报》魏敬民改写后又发表)○26、《统筹安排陆海发展的建议》(2006.5《港口经济参考》)○27、《我国急需确定中长期海洋国策》(2006.5新华社内参,张淼淼等采写)○28、《中国海洋教育迫不及待》(2006.10《环球时报》)○29、《构建友好丝绸之路为实现和谐世界而努力》(2007.2“中国国际商务合作论坛”与孙治国合作讲演)○30、《绝不能遗忘历史悲壮》(2007.7为《中法马江海战》一书作序)○31、《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充分体现陆海统筹原则的建议》(2007.8“国家发改委规划专家会”)○32、《从海洋领域看“十一五规划”的制度与实施》(2008.6“国家发改委规划专家会”)○33、《走向统筹兼顾下的经略海洋——读报随笔》(2008.8《普陀潮》)○34、《中国船史与舟船文化》(2008.9“哈尔滨工程大学阳光论坛”)○35、《知历史,看祖国,建海洋》(2008.11为唐志拔《中国舰艇史》作序)○36等论文。从这些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我在学习船海历史和对海洋战略研究交流活动中,深刻体会到思想不能总是停留在历史悲思,而要谋划现实海洋权益,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思考海洋发展战略。2009年国庆60周年北京阅兵与海军创建60周年青岛海上阅兵的隆重,带给我巨大的成就感与光荣的自豪感。而在同期举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展览”上,却发现没有涉及海洋的美术作品,令我震撼与遗憾。加上近十年来我在推动复仿中华传统帆船工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境,使我感到“船海文化”在我国历来没有被放在一定地位的薄弱状态,已严重影响到了中华民族海洋海权、海防意识的有效提升,并对此产生不少的忧虑。而十八大以后中央领导对“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做出了一系列部署,更倍感船海产业及相应的文化建设、美术发展,都将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发表的论文开始探索“船海美术”的概念,并得到了《中国船舶报》的支持。主要有:《坚决维护世界和平友好交往,建设海上丝路安全畅通》(2009.1“中国国际商务合作论坛既企业家与驻华使节迎春联谊会”讲演)○37、《现代帆船游艇与中华传统文化》(2009.2《游艇》)○38、《透视国庆阅兵思考装备发展》(2009.11《现代舰船》)○39、《现代造船强国须有深厚舟船文化》(2009年第5期《郑和与海洋文化研究》)○40、《关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需补充内容的建议》(2010.2上报文化部)○41、《中国“水景舟影画”“海船画”与中华民族传统舟船文化溯源的探索与研究》(2010.6以课题报告上报北京市社科联)○42、《科学发展的新体现——对‘十二五’规划首提陆海统筹方针的思考》(2010.11“国家发改委规划专家会”)○43、《应把空间、海洋、地球(科学技术)予以并列和统筹》(2010.11《中国海洋报》)○44、《弘扬中华舟船文化,大力发展蓝色经济》(2011.5《中国船舶报》王学军采写并发表)○45、《中华传统舟船帆蓬的起源、发展特征与操驾技术艺术内涵》(2011.2《闽商文化研究》发表,修改后转载于2011.12《国家航海》)○46、《弘扬海洋文化与舟船美术——祝贺中远集团成立五十周年》(2011年第7期《郑和与海洋文化研究》)○47、《中华帆——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标志》(2012.4“哈工大启航讲坛”)○48、《中国海洋战略要先研究的五个方面》(2012.6《东方早报》)○49、《钓鱼岛、黄岩岛事件或可成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一个切入点》(2012.9《现代舰船》)○50、《帆船游艇产业与船海文化建设要相辅相成》(2012.12“第2届三亚海洋文化节论坛”)○51、《挖掘翻译编印中华舟船画集的思考》(2012年第8期《郑和与海洋文化研究》)○52、《为了弘扬海洋文化,请支持“中国航海史基础文献汇编(图画卷)”研编任务》(2012.12“北京•中国郑和论坛”)○53、《海洋大战略勾勒强国海图》(2013.1《中国船舶报》马宁采写并发表)○54、《海军装备发展的回顾和思考》(2013.6“国防大学战略思想论坛”)○55、《中华帆——中国传统舟船帆蓬的起源与发展》(2013.4《中国文化遗产》)○56、《对军民融合统筹我国东海维权与资源开发的思考》(2013.3上报中国工程院)○57、《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2013.9《中国海洋报》)○58、《“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前提是“主权归我”》(2013.9《中国海洋报》)○59、《中国首部航海史基础文献图画汇编巨著开始编撰》(2013.10《中国远洋航务》)○60、《亚洲地中海的海上秩序史探》(2013.11“第二届东方外交史研究前沿论坛”)○61、《让中华传统帆船驶向未来》(2013.12《中国船舶报》李锐采写并发表)○62、《深化海史研究 构建海上丝路 启动古船工程 建设海洋强国》(2013.12“北京•中国2013海上丝路论坛”)○63、《海洋旅游产业与发挥中华传统帆船作用的思考》(2014.3海南三亚学院讲座)○64、《军民融合,海军装备与船海产业大有可为》(2014.4《中国船舶报》)○65、《倡导郑和研究,宣传海洋文化》(2014.5《船舶经济贸易》)○66、《重走海上丝路拓展文化外交》(2014.6为《广州日报》重走海上丝路探访活动讲演)○67、《构建海上丝路 建设海洋强国 实现和谐海洋》(2014.7山东日照“中国航海日21世纪海上丝路论坛”)○68、《对首博海上丝绸之路特展将赴国外巡展的紧急书面建议》与口头汇报提纲(2014.6呈报国家文物局,2014.7口头汇报)○69。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也是我退出岗位20周年。回顾一下退而未全休的老年学习研究船海历史的思索和期盼,从我所撰写的三百余篇文章中选列六十余篇标题,做为我学习船海历史的代表作,也表现自己仍具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与情怀。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这一重要时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领导提出“做四大海洋装备和建设海洋强国排头兵”新要求。我理解,这是把船舶工业迈向船海产业转型的新概念,是非常适时的,必要的。这是毋忘甲午国耻,面对日本舰船工业竞争、挑战,走出悲思,迈向创新的远见卓识,更是贯彻十八大发展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举措。将海洋装备归纳概括为“海洋防务、海洋科考、海洋运输、海洋开发装备”四个大类船海装备的新概念和新实践,将有利于军民融合地建设强大海军与海上执法公务力量;有利于与时俱进地推动海洋高科技,开发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空间;有利于统筹兼顾发展修造结合的船舶与海洋装备产业,引领行业转型与创新;有利于转变过去将船舶行业划分为造船、修船、非船等板块的局限,更大地发挥可称为“船海产业”在全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牵引带动作用。再度体现恩格斯名言“现代舰船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的论点,可再现“船海产业成为我国21世纪国民经济的缩影”。在造船行业中有教学、科研、生产、使用相结合的传统。其实上海交通大学将“造船系”发展更名为“船舶工程系”,2013年左右又改称为“船舶海洋工程系”,看来高校着眼培养人才的眼光也是颇有远见卓识的。我还建议“船海美术”建设也能与“船海产业”同步与时俱进,从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给予“船海产业”有力支撑和保障。相信,所有各个方面一起团结奋进,一定能为开创“船海产业”新局面,“建设海洋强国”新战略做出新的贡献。14071184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zhouyang环球网140711844000011["9CaKrnJFnfB","9CaKrnJFnjX","9CaKrnJFnd1","9CaKrnJFngy","9CaKrnJFnd4"]{"email":"zhouyang@huanqiu.com","name":"zhouyang"}
毋忘甲午国耻 统筹创新开拓船海产业与文化郑明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是日本又在亚洲翻案、捣乱、滋事的一年,大家对近代中日关系史都会很关心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根据国家要求组织研编《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主编为程辛同志,内容涵盖1840年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到当代新中国舰艇工业、科教发展的历史,是系统、全面的史书大典。前后历时十余年,动员数百名专家。我时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得以代表海军,亲自参加并组织海军有关老领导、老专家和专业骨干共同参与,成为一次极好的学习船海历史的机会。当时常务编委顾光顺、霍汝素、郭洪庆等同志,都成为我们共同组织编撰、审读史稿、交流心得的亲密战友。《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的第一册是《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厚达955页,是中国史学界和造船界合作的巨著。把1840~1949年的近代舰艇工业划分为酝酿探索(1810~1865)、创立建设(1865~1905)、曲折发展(1905~1937)、停滞衰落(1937~1949)四个阶段。揭示出马江海战(1884)、甲午海战(1894)、八国联军侵华(1900)等历史大事件对中国新生近代舰艇工业的破坏。也将19个大小船厂,20位船海界人物,12艘国产典型军舰作了专题史实介绍。内容充实丰富,光辉与悲痛并存,成就与挫折同在,经验与教训呼应,值得反复研读。建议《中国船舶报》社提请中国船舶工业和中国船舶重工两个集团给予大力支持,将这部经典史料集再版,为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而重印。现在中国船舶工业面临海洋新世纪、船海产业新竞争,建设海洋强国与和谐海洋新需求,很需要以史为鉴,激励全体造船人奋发有为。 我在1994年退出现岗后,进一步学习研究船海历史。恰逢当年是甲午战争100周年纪念,就从反思甲午海战入手,撰写了《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舰艇建设的对比与启示》①、《毋忘甲午国耻,学史明鉴砺志》②二文。作为开篇学习体会,深感舰艇是甲午海战的物质基础,但清朝政治腐败导致惨败,要永记国耻,发奋图强。1995~1999年间面临郑和下西洋(1405)590年、郑成功复台(1662)335周年、江南造船厂创建(1865)、福建船政创办(1866)130周年等纪念与学术研究活动。我积极参与其中,并于1995年首先发表了《两度辉煌,两次衰落,定要振兴》的论文③,阐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郑成功复台的辉煌史迹和清代马江海战、甲午海战中丧尽水师的悲壮衰败,提出了“祖国命运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论点。并由之连续在《中国船舶报》、《中国海洋报》、《船舶经济贸易》、《船史研究》等报刊上先后发表了《振兴海洋归根到一点,还是要振兴船舶工业》④,《经略海洋必须发展船舶工业》⑤,《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把船舶工业建成新兴海洋支柱产业》⑥,《从郑和到郑成功经略海洋的启示》⑦,《船史研究与海洋战略》⑧,《发展船舶工业事关海防建设》⑨等论文,逐步从清朝落后被动挨打的历史教训,感悟出新中国要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有待制定正确的海洋战略,而海洋战略的关键一环,则是必须振兴发展船舶舰艇工业。进入21世纪后,针对海洋权益与海彊安全的新形势及我被邀参加国家计委(发改委)的长远规划专家组工作后,我在船海历史与海洋战略的学习与研究上也有所深化和转变,更加希望举国上下领导与公众都能增强海洋意识,关注海洋权益,加强船海工业科技发展。为此,我在有关学术会议及报刊上先后发表《尽快制订国家海洋战略》(2000.12《经济参考报》)⑩、《世纪标志岂能没有海洋——对中华世纪坛的建议》(2001.1《中国船舶报》)○11、《三代领导核心对海洋事业的指示》○12、《“96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要正确表述》(2001.1《中国船舶报》)○13、《制订海洋战略支持西部开发》(2001.3《中国船舶报》)○14、《对我国海洋战略的思考》(2001.3上报国家计委,2001.7《中国船舶报》)○15、《制订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2001.4《中国海洋报》)○16、《开发高性能船,迎接海洋新时代》(为2001.7为《21世纪海洋高性能船》一书出版作该书前言)○17、《对南海“断续线”的认识和对策建议》(2002.3“南海问题研讨会”)○18,在阅读著名海洋史法学家李金明教授的两本专著《中国南海疆域研究》、《南海争端与国际海洋法》后,曾为之在1999年和2003年正式出版时作序,题目为《中华民族面向海洋纵横千年》○19、《维护祖国海洋权益和批驳“中国威胁论”》○20。接着还撰写了《海洋意识与海洋战略》(2005.4《中国远洋船务公告》)○21、《江南,人民海军的坚强后盾》(2005.4 《江南工人》报)○22、《造船业是(郑和下西洋)科学航海的物质基础》(2005.7《中国船舶报》王学军采写并发表)○23、《以郑和精神维护南海海上安全》(2005.12“南海海上安全国际研讨会”)○24、《建造宝船,扬帆中华,再现海上丝路,推动国际交流》(2006.1“中国企业家与驻华使馆官员迎春联谊会” 讲演)○25、《面向海洋新时代的陆海统筹战略思考——研读“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4《中国海洋报》发表,《中国船舶报》魏敬民改写后又发表)○26、《统筹安排陆海发展的建议》(2006.5《港口经济参考》)○27、《我国急需确定中长期海洋国策》(2006.5新华社内参,张淼淼等采写)○28、《中国海洋教育迫不及待》(2006.10《环球时报》)○29、《构建友好丝绸之路为实现和谐世界而努力》(2007.2“中国国际商务合作论坛”与孙治国合作讲演)○30、《绝不能遗忘历史悲壮》(2007.7为《中法马江海战》一书作序)○31、《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充分体现陆海统筹原则的建议》(2007.8“国家发改委规划专家会”)○32、《从海洋领域看“十一五规划”的制度与实施》(2008.6“国家发改委规划专家会”)○33、《走向统筹兼顾下的经略海洋——读报随笔》(2008.8《普陀潮》)○34、《中国船史与舟船文化》(2008.9“哈尔滨工程大学阳光论坛”)○35、《知历史,看祖国,建海洋》(2008.11为唐志拔《中国舰艇史》作序)○36等论文。从这些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我在学习船海历史和对海洋战略研究交流活动中,深刻体会到思想不能总是停留在历史悲思,而要谋划现实海洋权益,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思考海洋发展战略。2009年国庆60周年北京阅兵与海军创建60周年青岛海上阅兵的隆重,带给我巨大的成就感与光荣的自豪感。而在同期举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展览”上,却发现没有涉及海洋的美术作品,令我震撼与遗憾。加上近十年来我在推动复仿中华传统帆船工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境,使我感到“船海文化”在我国历来没有被放在一定地位的薄弱状态,已严重影响到了中华民族海洋海权、海防意识的有效提升,并对此产生不少的忧虑。而十八大以后中央领导对“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做出了一系列部署,更倍感船海产业及相应的文化建设、美术发展,都将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发表的论文开始探索“船海美术”的概念,并得到了《中国船舶报》的支持。主要有:《坚决维护世界和平友好交往,建设海上丝路安全畅通》(2009.1“中国国际商务合作论坛既企业家与驻华使节迎春联谊会”讲演)○37、《现代帆船游艇与中华传统文化》(2009.2《游艇》)○38、《透视国庆阅兵思考装备发展》(2009.11《现代舰船》)○39、《现代造船强国须有深厚舟船文化》(2009年第5期《郑和与海洋文化研究》)○40、《关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需补充内容的建议》(2010.2上报文化部)○41、《中国“水景舟影画”“海船画”与中华民族传统舟船文化溯源的探索与研究》(2010.6以课题报告上报北京市社科联)○42、《科学发展的新体现——对‘十二五’规划首提陆海统筹方针的思考》(2010.11“国家发改委规划专家会”)○43、《应把空间、海洋、地球(科学技术)予以并列和统筹》(2010.11《中国海洋报》)○44、《弘扬中华舟船文化,大力发展蓝色经济》(2011.5《中国船舶报》王学军采写并发表)○45、《中华传统舟船帆蓬的起源、发展特征与操驾技术艺术内涵》(2011.2《闽商文化研究》发表,修改后转载于2011.12《国家航海》)○46、《弘扬海洋文化与舟船美术——祝贺中远集团成立五十周年》(2011年第7期《郑和与海洋文化研究》)○47、《中华帆——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标志》(2012.4“哈工大启航讲坛”)○48、《中国海洋战略要先研究的五个方面》(2012.6《东方早报》)○49、《钓鱼岛、黄岩岛事件或可成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一个切入点》(2012.9《现代舰船》)○50、《帆船游艇产业与船海文化建设要相辅相成》(2012.12“第2届三亚海洋文化节论坛”)○51、《挖掘翻译编印中华舟船画集的思考》(2012年第8期《郑和与海洋文化研究》)○52、《为了弘扬海洋文化,请支持“中国航海史基础文献汇编(图画卷)”研编任务》(2012.12“北京•中国郑和论坛”)○53、《海洋大战略勾勒强国海图》(2013.1《中国船舶报》马宁采写并发表)○54、《海军装备发展的回顾和思考》(2013.6“国防大学战略思想论坛”)○55、《中华帆——中国传统舟船帆蓬的起源与发展》(2013.4《中国文化遗产》)○56、《对军民融合统筹我国东海维权与资源开发的思考》(2013.3上报中国工程院)○57、《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2013.9《中国海洋报》)○58、《“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前提是“主权归我”》(2013.9《中国海洋报》)○59、《中国首部航海史基础文献图画汇编巨著开始编撰》(2013.10《中国远洋航务》)○60、《亚洲地中海的海上秩序史探》(2013.11“第二届东方外交史研究前沿论坛”)○61、《让中华传统帆船驶向未来》(2013.12《中国船舶报》李锐采写并发表)○62、《深化海史研究 构建海上丝路 启动古船工程 建设海洋强国》(2013.12“北京•中国2013海上丝路论坛”)○63、《海洋旅游产业与发挥中华传统帆船作用的思考》(2014.3海南三亚学院讲座)○64、《军民融合,海军装备与船海产业大有可为》(2014.4《中国船舶报》)○65、《倡导郑和研究,宣传海洋文化》(2014.5《船舶经济贸易》)○66、《重走海上丝路拓展文化外交》(2014.6为《广州日报》重走海上丝路探访活动讲演)○67、《构建海上丝路 建设海洋强国 实现和谐海洋》(2014.7山东日照“中国航海日21世纪海上丝路论坛”)○68、《对首博海上丝绸之路特展将赴国外巡展的紧急书面建议》与口头汇报提纲(2014.6呈报国家文物局,2014.7口头汇报)○69。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也是我退出岗位20周年。回顾一下退而未全休的老年学习研究船海历史的思索和期盼,从我所撰写的三百余篇文章中选列六十余篇标题,做为我学习船海历史的代表作,也表现自己仍具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与情怀。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这一重要时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领导提出“做四大海洋装备和建设海洋强国排头兵”新要求。我理解,这是把船舶工业迈向船海产业转型的新概念,是非常适时的,必要的。这是毋忘甲午国耻,面对日本舰船工业竞争、挑战,走出悲思,迈向创新的远见卓识,更是贯彻十八大发展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举措。将海洋装备归纳概括为“海洋防务、海洋科考、海洋运输、海洋开发装备”四个大类船海装备的新概念和新实践,将有利于军民融合地建设强大海军与海上执法公务力量;有利于与时俱进地推动海洋高科技,开发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空间;有利于统筹兼顾发展修造结合的船舶与海洋装备产业,引领行业转型与创新;有利于转变过去将船舶行业划分为造船、修船、非船等板块的局限,更大地发挥可称为“船海产业”在全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牵引带动作用。再度体现恩格斯名言“现代舰船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的论点,可再现“船海产业成为我国21世纪国民经济的缩影”。在造船行业中有教学、科研、生产、使用相结合的传统。其实上海交通大学将“造船系”发展更名为“船舶工程系”,2013年左右又改称为“船舶海洋工程系”,看来高校着眼培养人才的眼光也是颇有远见卓识的。我还建议“船海美术”建设也能与“船海产业”同步与时俱进,从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给予“船海产业”有力支撑和保障。相信,所有各个方面一起团结奋进,一定能为开创“船海产业”新局面,“建设海洋强国”新战略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