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UOgQaMCDm mil.huanqiu.comarticle叱咤天际80余年!“江湖”再无米格战斗机/e3pmh1dm8/e3pmt7hva<article><section data-type="rtext"><p>它叱咤天际80余年</p><p>曾是苏联战斗机的代名词</p><p>一度是美军飞行员的噩梦</p><p>……它就是<em data-scene="strong">米格战斗机</em></p><p><i class="pic-con"><img data-alt="" src="//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0aa33ee2316b1de7bf48f3c0a0c7ed80.gif?imageView2/2/w/1260" /></i></p><p>然而就在2021年年末</p><p>俄罗斯联合飞机公司正式批准了</p><p>米格并入苏霍伊的有关事宜</p><p>这意味着</p><p><em data-scene="strong">从此“江湖”再无米格</em></p><p>今天一起来回顾</p><p><em data-scene="strong">米格设计局的</em></p><p><em data-scene="strong">辉煌过往和衰落历程</em></p><p><em data-scene="strong">↓↓↓</em></p><p>“米格”这个名字 从友情和热血开始</p><p>1938年,一位才华横溢的苏联飞机设计师米哈伊尔·格列维奇进入了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工作,在那里,他与另一位飞机设计师阿尔乔姆·米高扬一见如故。</p><p><i class="pic-con"><img data-alt="" src="//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61c7905e179d6187e72e28890ccc9bda.jpg?imageView2/2/w/1260" /></i></p><p>▲格列维奇(左)米高扬(右)</p><p>1939年,斯大林任命米高扬来领导一家新的试验性飞机设计局,米高扬同意了,但要求调格列维奇来做他的助手。<em data-scene="strong">在米高扬的坚持下,新的飞机设计局以两人的名字,命名为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这就是米格设计局的由来。</em></p><p>崛起!一战成名!米格-15超越美国战机</p><p>1939年,米格设计局拿出了他们的第一件设计作品米格-1战斗机。</p><p><i class="pic-con"><img data-alt="" src="//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48e9f64f7b5334c420c304ccae02b2a2.jpg?imageView2/2/w/1260" /></i></p><p>然而,米格-1和它的改进型米格-3虽然有着优秀的高空高速性能,但飞行稳定性不佳,低空性能非常糟糕,还存在诸多设计缺陷。这使得二战期间,米格设计局的名气远不如苏联的拉沃契金设计局和雅克夫列夫设计局。</p><p><em data-scene="strong">真正让米格设计局从一众苏联飞机设计局中脱颖而出的是米格-15战斗机,于1949年投入服役。</em></p><p>在抗美援朝作战中,采用后掠翼设计的米格-15对美国仍采用平直翼的F-80、F-84等战斗机发起致命打击,对战F-86也是毫不逊色。</p><p><i class="pic-con"><img data-alt="" src="//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9b66a1278826affffbefb582685ab4ca.jpg?imageView2/2/w/1260" /></i></p><p>苏联飞行员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利用米格-15垂<em data-scene="strong">直机动性好、火力猛烈</em>的特点,常在高空设伏,发现美机编队后便俯冲而下,发起攻击,给不可一世的美国空军以沉重打击。以至于美国飞行员恐惧地将米格-15经常出没的清川江至鸭绿江一带,称为“米格走廊”。</p><p><i class="pic-con"><img data-alt="" src="//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6220465883f5c51e251281d1ca5055e6.jpg?imageView2/2/w/1260" /></i></p><p>米格战机的巅峰时刻 冲击超音速、突破热障</p><p><em data-scene="strong">在米格-15和米格-17的基础上,米格设计局开始向超音速发起冲击。</em></p><p>1953年,世界上第一款量产型超音速战斗机米格-19首飞成功。但是米格设计局对此并不满足,很快推出了能飞到2倍音速、升限超过2万米的米格-21。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米格-21诞生出难以计数的衍生型号,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喷气式战斗机,直到今天仍在许多国家服役。</p><p><i class="pic-con"><img data-alt="" src="//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96b4d5094e624aa65f179487c8c982a4.jpg?imageView2/2/w/1260" /></i></p><p><em data-scene="strong">随后,米格设计局又向热障发起冲击。</em>1964年首飞的米格-25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能飞到3马赫、3万米高空的量产型飞机。采用不锈钢材料制造机体是米格-25克服热障的原因之一,但当时西方国家对此并不知晓,以为苏联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钛合金加工技术而大为震惊。</p><p><i class="pic-con"><img data-alt="" src="//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40f317e7d1173cd5db7cf252d1e76f25.jpg?imageView2/2/w/1260" /></i></p><p><em data-scene="strong">米格-23是米高扬主持设计的最后一架战斗机。</em>它的可变后掠翼设计使得战机在获得强大的高空高速性能的同时,又有效兼顾了低空和起降性能。它还配备了功率更强大的雷达和R-23中距空空导弹,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p><p>高山流水觅知音 米格之名永不变</p><p><i class="pic-con"><img data-alt="" src="//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283a96bd656d1fba301c86b4fc35d91.jpg?imageView2/2/w/1260" /></i></p><p>1964年,格列维奇退休,按照苏联惯例,米格设计局应改名为米高扬设计局,新研发的战机也将改名为米高扬战斗机。但是米高扬却说:“<em data-scene="strong">米哈伊尔尽管离开了这里,但我们的飞机现在叫米格,将来也永远叫米格。</em>”于是,米格战机的前缀从未有过改变。</p><p>1970年,米高扬逝世,享年65岁;而他的挚友格列维奇则在1976年与世长辞。</p><p>从繁荣走向没落 不受待见的米格-29</p><p>上世纪70年代,米格-23逐渐成为苏联的主力战斗机。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航空技术出现了一些突破性发展,以F-14、F-15、F-16等为代表的西方战斗机陆续服役,使原本以F-4“鬼怪”等第二代战斗机为假想敌的米格-23战斗机陷入“一出生就落后”的尴尬局面。</p><p>在压力之下,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力学研究院拿出了翼身融合的升力体布局方案。苏-27战斗机和米格-29战斗机都采用了这种气动布局,但是由于定位不同,这两种外形相似的战斗机迎来了迥异的命运。</p><p><i class="pic-con"><img data-alt="" src="//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0db1614aded9e73a523affa05477a332.jpg?imageView2/2/w/1260" /></i></p><p>米格-29作为前线战斗机,要求能在野战机场起降、能够快速出动夺取前线制空权、便于大规模生产。因此米格-29没有采用先进的电传飞控技术和静不稳定设计,发动机推力大但油耗高,机载电子设备也较为简单。</p><p><i class="pic-con"><img data-alt="" src="//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3bda6e0ba6f0fc4c767b10e1129dc49.jpg?imageView2/2/w/1260" /></i></p><p>在当时的苏联作战体系下,这些并不是问题。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米格-29较小的航程、载弹量和落后的航电设备使其在军售市场上难以和苏-27系列竞争。再加上几次局部战争中的糟糕表现,米格-29的销量远远不如苏-27系列。</p><p>同样随着苏联解体而夭折的,还有米格-1.44战斗机。这款曾被米格设计局寄予厚望的下一代战机,仅制造了一架验证机,便销声匿迹了。</p><p><em data-scene="strong">2021年12月,俄罗斯联合飞机公司宣布启动米格和苏霍伊的合并事宜,为米格设计局的“一生”画上了句号。</em></p><p><em data-scene="strong">从创建到崛起</em></p><p><em data-scene="strong">从巅峰到没落</em></p><p><em data-scene="strong">历史改写</em></p><p><em data-scene="strong">辉煌不再</em></p><p><em data-scene="strong">对此,我们只能说一句</em></p><p><em data-scene="strong">再见,米格!</em></p></section></article>1642731245197责编:刘艳君<a href="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5247169793339893349" >央视新闻客户端</a>1642731245197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ed24cce9549032fef26e25340558b9b6.gif{"email":"liuyanjun@huanqiu.com","name":"刘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