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WktU mil.huanqiu.comarticle单仁平:一线抗洪官兵吃“泥水馒头”丢人吗?/e3pmh1dm8/e3pmt91uh媒体刊出一张抗洪官兵浑身泥水吃馒头的照片抗洪官兵吃“泥水馒头”,丢人吗?单仁平长江中下游不断大水淹城,武警、解放军又冲在了抗洪抢险的一线。媒体刊出一张抗洪官兵浑身泥水吃馒头的照片,大概是想表达对军人的敬意,但却像两年前解放军在救灾现场“浑水煮面”的照片一样,引来对军队后勤保障不力的质疑。“吃泥水馒头”照片拍摄地的江苏宜兴市杨巷镇政府急忙出来“辟谣”,表示该镇对抗洪官兵的饮食供应并不像“以讹传讹”的那么差。杨巷镇政府的声明传递了一个消息出来,那就是那些部队吃的馒头很可能是当地提供的“便饭”,而非军队专业后勤保障渠道提供的“军需品”。不管怎么说,一些人对后勤保障不力的质疑代表了网络时代某些舆论不同于传统舆论场的价值取向,那部分舆论更喜欢看到军队的威猛,对抗灾军人们吃不上正常饭菜完全是另一种感受。发布军人“吃泥水馒头”照片的媒体或许不太了解互联网舆论场的这种变化,也可能了解但未予以重视,造成传播目的与现实情况的错位。 其实抗灾军人吃得上吃不上可口饭菜,这同军队后勤保障体系是否强大之间并非准确的对应关系。它会受抗灾现场情况的很大影响,还会与部队救灾时的装备动员水平有关。部队支援地方抗洪,毕竟不是去打仗,通常不会把战时的后勤保障能力全部调动起来使用。部队这时首先出的是一支强壮、勇敢、有纪律、高机动性的人力,他们的到来,是实实在在的救援抢险,也是对灾区人心的鼓舞,还是政府决不会放弃责任的象征。中国社会传统上崇尚在灾难中大家同甘共苦,军队到了灾区,传统认识上他们应当与当地干部群众肩并肩、手挽手地战斗,而不应是游离于当地受灾群众之外的特殊力量。在大灾背景下,他们与干群同吃一锅饭,会比他们吃更丰盛的“国防小灶”更加协调。还有一点很重要,部队官兵总是冲向灾难中最危急的地方,那个时候往往时间就是灾民的生命,或者就是某个抗灾阵地重要支点的安危。在一段时间里官兵们很可能根本没有时间吃饭,或者只能啃一个“泥水馒头”充饥,没有在抗灾危急关头走进过关键现场的人,是无法想象那是一个什么情形的。质疑军队后勤保障的网上舆论大概会起到一些正面作用,因为它们无论怎么样都是对后勤重要性的提醒。然而也要指出,网上的一些情绪化议论有想当然、甚至幼稚的一面。不能不说,它们很多是在千里之外的键盘上敲出来的,而非救灾现场的真实诘问和关切。有人说,如果抗洪军人在现场身上干干净净地端着上好饭菜享用,招来的批评声恐怕会更多。这话是有道理的。总的来说,军队后勤供应是非常专业的军事科学和国家力量投射,如今很多作战部队已经装备了非常先进的野战生活设施,专业机构设计战时后勤保障的周密程度,国家对解决问题所做的投入,真不是我们普通人看到“泥水馒头”偶发感想所能比拟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主张应当肯定公众关心军队后勤保障的那份热情,他们针对传统式宣传“脑筋急转弯”般的观察角度也应受到重视。毕竟时代在变,崭新的环境呈现在眼前。“泥水馒头”这类顾此失彼的煽情报道或许到了淡出舆论场的时候。▲(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14678509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zhouyang环球时报146785098000011["9CaKrnJWkqm","9CaKrnJWkp9","9CaKrnJWkp3","9CaKrnJWkob","9CaKrnJWkni"]//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6/0707/08/32/20160707083208524.jpg{"email":"zhouyang@huanqiu.com","name":"zhouyang"}
媒体刊出一张抗洪官兵浑身泥水吃馒头的照片抗洪官兵吃“泥水馒头”,丢人吗?单仁平长江中下游不断大水淹城,武警、解放军又冲在了抗洪抢险的一线。媒体刊出一张抗洪官兵浑身泥水吃馒头的照片,大概是想表达对军人的敬意,但却像两年前解放军在救灾现场“浑水煮面”的照片一样,引来对军队后勤保障不力的质疑。“吃泥水馒头”照片拍摄地的江苏宜兴市杨巷镇政府急忙出来“辟谣”,表示该镇对抗洪官兵的饮食供应并不像“以讹传讹”的那么差。杨巷镇政府的声明传递了一个消息出来,那就是那些部队吃的馒头很可能是当地提供的“便饭”,而非军队专业后勤保障渠道提供的“军需品”。不管怎么说,一些人对后勤保障不力的质疑代表了网络时代某些舆论不同于传统舆论场的价值取向,那部分舆论更喜欢看到军队的威猛,对抗灾军人们吃不上正常饭菜完全是另一种感受。发布军人“吃泥水馒头”照片的媒体或许不太了解互联网舆论场的这种变化,也可能了解但未予以重视,造成传播目的与现实情况的错位。 其实抗灾军人吃得上吃不上可口饭菜,这同军队后勤保障体系是否强大之间并非准确的对应关系。它会受抗灾现场情况的很大影响,还会与部队救灾时的装备动员水平有关。部队支援地方抗洪,毕竟不是去打仗,通常不会把战时的后勤保障能力全部调动起来使用。部队这时首先出的是一支强壮、勇敢、有纪律、高机动性的人力,他们的到来,是实实在在的救援抢险,也是对灾区人心的鼓舞,还是政府决不会放弃责任的象征。中国社会传统上崇尚在灾难中大家同甘共苦,军队到了灾区,传统认识上他们应当与当地干部群众肩并肩、手挽手地战斗,而不应是游离于当地受灾群众之外的特殊力量。在大灾背景下,他们与干群同吃一锅饭,会比他们吃更丰盛的“国防小灶”更加协调。还有一点很重要,部队官兵总是冲向灾难中最危急的地方,那个时候往往时间就是灾民的生命,或者就是某个抗灾阵地重要支点的安危。在一段时间里官兵们很可能根本没有时间吃饭,或者只能啃一个“泥水馒头”充饥,没有在抗灾危急关头走进过关键现场的人,是无法想象那是一个什么情形的。质疑军队后勤保障的网上舆论大概会起到一些正面作用,因为它们无论怎么样都是对后勤重要性的提醒。然而也要指出,网上的一些情绪化议论有想当然、甚至幼稚的一面。不能不说,它们很多是在千里之外的键盘上敲出来的,而非救灾现场的真实诘问和关切。有人说,如果抗洪军人在现场身上干干净净地端着上好饭菜享用,招来的批评声恐怕会更多。这话是有道理的。总的来说,军队后勤供应是非常专业的军事科学和国家力量投射,如今很多作战部队已经装备了非常先进的野战生活设施,专业机构设计战时后勤保障的周密程度,国家对解决问题所做的投入,真不是我们普通人看到“泥水馒头”偶发感想所能比拟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主张应当肯定公众关心军队后勤保障的那份热情,他们针对传统式宣传“脑筋急转弯”般的观察角度也应受到重视。毕竟时代在变,崭新的环境呈现在眼前。“泥水馒头”这类顾此失彼的煽情报道或许到了淡出舆论场的时候。▲(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