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QgXE5作者:mil.huanqiu.comgallery中国在轨卫星已达百颗 超越俄罗斯指日可待/e3pmh1dm8/e3pn7gjsn13801523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peishen环球网138015234000011[]{"gallery":{"members":[{"desc":" 据《中国航天报》报道称,迄今为止,中国已发射了232颗卫星,包括搭载卫星26颗,目前拥有的实际在轨运行卫星达到105颗。据分析人士称,当前,俄罗斯在轨卫星仅为110颗,如果计算中国购买的卫星系统,则中国在轨的卫星将达到109颗,超过俄罗斯指日可待。目前,应用卫星已实现从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初步构成了中国空间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多个领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图片为首次公开的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r\n\r\n 近几年来,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是伟大而辉煌的时刻,就在不久前的2012年,我国共实施19次航天发射任务,将28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并圆满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发射频率超过了美国,仅次于俄罗斯。中国航天人在2012年度的航天发射工作获得完美成功,航天发射任务实现“满堂红”,要知道即使是航天大国美俄在今年也有惨痛的失败记录,高频率发射和高成功率说明中国航天已经在规模和质量上得到空前的飞跃。2013年,中国连续成功发射了多颗卫星和载人飞船,不仅实现了载人飞船任务的常规化,而且还完成了世界首次星箭一体化快速反应系统的发射,实现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r\n\r\n 中国航天在过去的几年里获得多份国际商业卫星整星出口合同,并正在与多个国家进行商业卫星出口谈判,这是自2008年以来,中国航天获得长足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82825528.jpg"},{"desc":" 1999年,美国共和党人考克斯泡制了著名的《考克斯报告》,报告中污陷中国窃取美国导弹和空间应用技术,夸大中国威胁,鼓动加强对中国的高科技禁运,从那以后美国出台了更为严格的对华高科技出口禁运,美国制造的卫星、航天器或采用美国部件的卫星及航天器都被禁止运往中国,从而使中国失去了国际航天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由于美国对中国实施的技术禁运,中国不能发射任何美国卫星或含有美国卫星零部件的他国卫星,长征运载火箭一直难以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这实际上是美国通过技术禁运限制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打击竞争对手的阴谋。但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硬是在重重封锁下,以商业卫星出口为契机,带动卫星发射业务不断获得成功,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和竞争压制。","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92406895.jpg"},{"desc":" 目前,中国在世界商业卫星市场的总份额仅为3%至6%,但就在几年前,这个数据还长期为零。以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航天在2020年获得15%左右的市场份额应该不是什么过高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将与美欧等强国基本垄断世界商业卫星市场,而在世界卫星发射市场则保持一强的地位。((图片为风云3号卫星发射瞬间 环球网军事特约评论员 雷泽)","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82656879.jpg"},{"desc":" 据新华社报道,到2020年我国将具备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能力,届时我国在轨航天器数量将超过200颗。根据部署,到2020年我国将具备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能力。形成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突破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空间站,完成月球探测“绕、落、回”任务,突破载人登月关键技术,开展火星、金星、土星、木星及小行星等深空探测工程。\r\n\r\n 据介绍,到2020年,我国在轨航天器数量将超过200颗,占全球在轨航天器总数20%左右;年均发射数量达到30次左右,占全球发射数量30%左右。届时我国将完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建设,建成完善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和航天装备体系。\r\n\r\n 同时,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空间基础设施的全球化应用,境外收入占比超过15%,宇航、防务国际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5%,具备实力雄厚的航天。","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82709287.jpg"},{"desc":" 中国的卫星技术正在迅速提高,最近发射的一系列卫星代表了中国卫星水平已经开始比肩世界先进水平。\r\n\r\n 风云三号卫星是在风云一号卫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是我国首颗高性能综合探测卫星,其探测性能将比风云一号(简称FY-1)卫星有显著的提高。星上携带仪器除了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外,增加了微波温度计,微波湿度计、微波成像仪、红外分光计、中分辩率光谱成像仪、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太阳辐照监测仪、地球辐射探测仪、空间环境监测器等遥感仪器。在功能上和技术上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具有获取全球、全天候、多谱段、三维、定量探测和地表、海洋及空间环境参数的能力,并与美国的新一代气象与环境监测卫星NPOESS、欧洲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METOP相当,世界气象组织已将FY-3卫星纳入新一代世界极轨气象卫星网。","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82707232.jpg"},{"desc":" 中国的空间站正在稳步推进,最近一系列照片和图片显示了中国空间站的最终结构和构型。\r\n\r\n 新华网北京9月20日电(田兆运 宗兆盾)中国载人航天总工程师周建平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未来空间站阶段,中国愿意为全世界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的机会,国外航天员将有望登上中国的空间站。\r\n\r\n 周建平是在北京召开的载人航天技术国际研讨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的。由联合国外空司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共同主办的载人航天技术国际研讨会16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来自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会议代表,围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了充分研讨交流,并就加强载人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推动载人航天技术应用及成果转化等方面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意见。\r\n\r\n 周建平说,中国空间站现在正在研制过程中,空间站阶段之前,还有一个天宫二号实验室的过程,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产品研制主要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新的货运飞船,目前,一切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它的完成将使中国今后空间站需要的货运系统的研制,以及在天宫二号任务完成的推进剂技术得到验证。","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82704287.jpg"},{"desc":" “空间站阶段我们将有13个系统,其中天宫实验室系统其实在天宫二号阶段完成任务以后就结束了。”周建平说,“我们将新研制长征七号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以及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两个实验舱,还有新的货运飞船,当然还包括各方面的空间科学实验设备,空间应用设备的研发。”\r\n\r\n 周建平说,“我们将应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包括再生技术,来建设中国的空间站,要把她建设成一座用当代技术建造的、具有当代技术水平的、能够充分反映时代特征、时代进步技术的空间站。”\r\n\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82714617.jpg"},{"desc":" “我相信中国的空间站能够更加经济地在太空轨道上运行,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更好机会和机遇。”周建平说,“10年之后,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中国空间实验新平台将出现在太空,这个空间站将极富中国特色。”\r\n\r\n 周建平表示,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将开展与国外的交流合作。“我们的国际合作有多种形式,我们的空间站可以对接其他国家或者是我们合作研制的资源舱段,也可以接纳国外的飞船。国际上的、地区性的航天员联合飞行也是可以做得到的一件事。”","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82659797.jpg"},{"desc":" “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庆祝端午。”昨天,当神舟十号上的3名航天员向祖国人民发出节日祝福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这样说。在国际分析家眼中,从2003年杨利伟搭神五上天到第二名女航天员王亚平随神十升空,记忆中过去十年的中国载人航天有如电影《土拨鼠日》里的主人公,每天醒来都是昨日(发射)重现,而每次循环都比前次更懂得如何成功。“中国人在太空中每走一步都令西方焦虑”,这句话昨天被多家报道神十的西方媒体提及,但不少人还是给神十送上了祝福。日本富士电视台则用“野望”形容中国的太空雄心,有分析称,日本人提“难以实现的野心”时才会用这个词形容。过去十几年,中国载人航天已习惯在类似非议与赞颂的包裹下走自己的路,外媒猜测,中国人不会在建立本国空间站的梦想实现后止步。而在当下,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中国人正用比冷战时的美苏更有条理的节奏走向天宫。\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82711919.jpg"},{"desc":" 神舟十号11日升空时,CNN记者尼克·罗伯森以唯一获准进入酒泉发射基地的西方记者的身份撰文揭示“中国神秘基地所助推的空间雄心”。文章惊讶于中国超级绝密的空间航天城里到处是自行车,整体氛围“迷人而友善”,洋溢着假日的气息。但他认为,表面平静下隐藏的是中国严肃的航天雄心。\r\n\r\n “快,说出一名正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美国人的名字,不许作弊。很难,对不对?”美国“大西洋连线”说,中国的空间站计划对美国来说是个尖刻的提醒,中国人也比美国人更爱他们的航天员,这部分是因美国宇航员已不被大力宣传,中国则不同。德国《明星》周刊说,当西方仍在喘气时,10亿中国人在看他们的飞船上太空,中国的成就不仅是因为技术,还有开发宇宙的强烈意愿,而这正是西方缺乏的。","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82704186.jpg"},{"desc":" 2012年,我国共实施19次航天发射任务,将28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并圆满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国2012年度航天发射完美收官,航天发射任务实现“满堂红”。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174次航天飞行。","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41218.jpg"},{"desc":"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牛红光出席中共十八大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神舟十号飞船计划于2013年6月上旬发射,3名航天员将再次访问天宫一号。神舟十号将是一次旨在为天宫一号提供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服务的应用性飞行,乘组很可能仍然由两名男航天员和一名女航天员组成。\r\n\r\n 来自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最新信息称,承担“落”月任务的嫦娥三号正样研制进展顺利,各项工作抓紧推进,将于明年下半年择机发射。嫦娥三号任务技术更新、风险更高、难度更大、责任更重,将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为中国深空探测的发展进一步奠定技术基础。","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13882.jpg"},{"desc":" 2012年世界商业通讯卫星合同签署情况:2012年,全球总计签订18个商业通讯卫星合同,其中美国公司占据2\/3份额,中国继续保持稳步增长。","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15977.jpg"},{"desc":"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承载着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准确入轨。\r\n\r\n 神舟九号飞船入轨后,经地面远距离导引和自主控制飞行,于6月18日14时14分,在距地面高度343千米的近圆轨道上,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18日17时07分,航天员景海鹏首次成功进驻天宫一号,随后刘旺、刘洋依次进驻。\r\n\r\n 6月24日11时12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分离,神舟九号自动撤离至距天宫一号400米处,随后神舟九号逐渐接近天宫一号,至140米停泊点,神舟九号飞船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航天员刘旺操作平移和姿态手柄,在航天员景海鹏、刘洋的密切配合下,控制神舟九号飞船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接近。12时55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第二次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再次进入天宫一号。\r\n\r\n 任务实施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神舟九号飞船发射成功后第一时间从国外发来贺电,并亲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神舟九号航天员亲切通话,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等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亲临任务现场指导。","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18486.jpg"},{"desc":" 组合体飞行期间,3名航天员在轨正常工作和生活,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6月28日9时24分,航天员刘旺手动控制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再次分离,并撤离至140米停泊点,飞船转自主控制,继续撤离至5公里外安全距离,并开展了重入自主控制至140米停泊点的交会飞行试验。\r\n\r\n 今天9时17分,飞船进入返回程序,于10时03分准确降落在预定区域。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经抬高运行轨道,最终将进入高度约370千米的长期运行轨道。\r\n\r\n 此次任务的圆满成功,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体参研参试人员的奋力拼搏。在欢庆胜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和民众的期盼,也有一定的距离。要全面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后续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不懈努力,继续攀登。","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20464.jpg"},{"desc":" 中国科技网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今天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京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空间技术论坛上了解到,2020年前后,我国将建成和运营载人空间站,作为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试验的重要基地。\r\n\r\n 据了解,载人空间站工程包括航天员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空间站系统、运载火箭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货运飞船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回收着陆场系统和空间应用系统。\r\n\r\n 根据计划,我国将于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空间应用。\r\n\r\n 论坛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师周建平介绍了空间站建设总体构想:在轨运营10年以上,基本构型为T字型,由3个22吨级舱段组成,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核心舱前端设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飞船对接和停靠;后端设后向对接口,作为货运飞船补给端口。站上设气闸舱用于航天员出舱,配置大小两个机械臂用于辅助对接、补给、出舱和科学实验。在空间站运营阶段,还将发射第二个核心舱进行前向对接,最终整站形成十字构型,并具备进一步的舱段扩展能力。","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22226.jpg"},{"desc":" 空间站采用再生式生保系统,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计,每半年由载人飞船实施人员轮换,由货运飞船进行推进剂和物资补给,并进行维修维护设备的上行运输。空间站建造和运行期间,可得到地面测控站、测控船、中继卫星及北斗导航卫星的支持,地面着陆场保证航天员正常或应急返回,应急情况下停靠在站上的载人飞船可承担救生艇任务。\r\n\r\n 据了解,核心舱、实验舱Ⅰ、实验舱Ⅱ将由我国全新研制的大型低温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在海南发射场发射入轨,该火箭使我国近地轨道火箭运载能力由9.5吨提高到25吨。\r\n\r\n 记者获悉,作为空间实验室系统、空间站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货运飞船系统四大核心系统的总体研制抓总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加快载人空间站关键技术攻关,深入论证载人空间站总体建设方案,启动了中国空间站系统的研制。货运飞船研制坚持走独立自主、功能齐备、具备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线,在追求货运能力最大化的同时,通过优化系统设计、调配平台资源,适应载人航天任务发展需求。","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24945.jpg"},{"desc":" 经过5年布局,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现已达成阶段性目标。随着“中国版GPS”逐步覆盖全球,中国军队的海外行动将获得来自太空的坚实保障。\r\n\r\n 冷战结束后,航天技术依然倍受大国重视,成为改变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态势的催化剂,深深地影响了军队的作战方式,甚至成为决定战争走势的关键。近年来,在推进载人航天计划之外,中国自主构建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鉴于卫星导航技术明显的军事色彩,“北斗”系统的成形,被解读为中国军队实现“全球到达”雄心的表现。\r\n\r\n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概念发轫于 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与苏联分别发展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起初都瞄准军用领域,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初露身手。它不仅能够密切配合各类军事任务(从监视、侦察到引导精确打击),甚至创造出新的武器种类,因强大威力而被归入“新军事革命”范畴。\r\n\r\n 中国从事航天研究40余年,但相比美苏两强,迟至21世纪初才开始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事业,从中国政府2000年发布的《航天白皮书》(2006年、2011年分别公布了第二版和第三版),能大致分析归纳出其“航天战略三步走”的轮廓。就卫星定位技术而言,2000~2003年,中国先后发射三颗第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因技术未臻成熟,覆盖范围有限,定位精度不高,尤其不适合高速移动的用户。2004年,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启动,目标之一就是在2012年左右完成新一代“北斗”(“北斗-2”)系统的初步实用化。\r\n\r\n 2007年4月14日,第二代“北斗”在茫茫太空布下首颗“棋子”。经过两年的技术验证,2009年4月15日,第二颗导航卫星、即“北斗-2”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成功,“北斗-2”自此进入部署实施阶段。2011年4月10日,第八颗卫星入轨,标志着该系统形成由三颗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和三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3+3”星座构型,具备向中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的能力。是年12月27日,“北斗”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系统开始试运行,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免费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24928.jpg"},{"desc":" 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部就班,再次进入密集部署期。10月25日,随着第16颗卫星成功升空,年内所有发射任务如期完成。至此,该系统空间段由五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五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五颗中轨道卫星组成星座,标志着中国全面完成区域导航系统建设,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地区的定位能力。同时,定位精度从25米提高到10米左右。根据中国官方报道,“北斗-2”导航系统现已转入建设和应用并举的新阶段。\r\n\r\n 从整个进度来看,“北斗-2”遵循“先区域,后全球”的规划原则,预计到2020年前完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定位系统架构。一些海外军事观察家推测,中国不只着重于“北斗”的定位功能,其他诸如侦察监视、指挥、协助攻击等“纯军用”能力也在开发过程中。\r\n\r\n 一箭双星,省钱省时\r\n\r\n 从构建区域导航能力到具备全球导航能力,无疑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首先要满足中国广大的国内需求。就军事领域而言,导航卫星让战场更透明,令解放军具备“千里眼”与“顺风耳”;通过发射卫星,也能让攸关中国二炮战略导弹威力的火箭技术更趋成熟。\r\n\r\n 从运用范围与定位精度上看,“北斗-2”导航系统初期偏重人口稠密度高及海陆空航线密集的区域,直到2012年2月25日第11颗卫星进入轨道,包括西藏、新疆在内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才得到完全覆盖这颗卫星不光提供针对偏远地区的定位服务,还因卫星总数增加,同步提升了整个导航系统的完善性以及经数据比对实现的高精确度。","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25769.jpg"},{"desc":"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近日对外公布了《201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在这份长达80多页的报告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次对外发布了长征-9型巨型火箭的外形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这种火箭远比正在研制的长征-5重型火箭庞大的多,一些航天专家分析称这种火箭的尺寸大致相当于美国正在研制的SLS巨型火箭,其结构可能类似于美国曾经研制的战神V巨型火箭,一些航天爱好者则猜测中国的长征-9巨型火箭高达85米左右,其一级火箭采用500吨级煤油发动机,火箭起飞总重约为3000吨,火箭采用二级半构型低地轨道运载能力超过100吨,三级半构型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超过50吨。\r\n\r\n 另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透露,我国千吨推力的运载火箭正在加紧研制,预计两年后首飞,而运载能力上百吨、是现役运载火箭五六倍的重型火箭也进入论证。\r\n\r\n 在起飞推力为600吨的长征2F运载火箭顺利将神州九号送入太空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透露,我国自行研制的1100吨推力的火箭长征5号已经在研制生产过程中,赶超目前发达国家重型火箭的运载能力。\r\n\r\n 梁小虹称:“我们现在低轨道大体是十吨,高轨道大体是5吨。发达国家它的低轨道大体是二十吨,高轨道大体是十吨,正好比我们大一倍。而我们的将于2014年首飞的长征5号火箭的低轨道可以达到25吨,高轨道可以达到13吨。就和质子号、能源号、阿里安火箭都同步了”。\r\n\r\n “在此基础上,推力3000吨,运载能力百吨以上的重型火箭也已经在论证当中。”梁小虹称:“正在论证的8米直径芯级,3米35直径的助推器,火箭从这头到这头15米直径大家伙。8个发动机同时推动,3000吨起飞,非常大的火箭。你不管是深空探测还是登月,还是火星探测,我都可以满足。不仅能满足未来国内的对航天事业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国外所有的发射需要”。","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26327.jpg"},{"desc":" 这两张图直观反映了我国长征九型运载火箭配套的YF660发动机的结构,该发动机采用单涡轮泵结构,同轴布置,涡轮泵位于两喷管中央位置。推力室上方应该是最重要的泵后摇摆软管。","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26911.jpg"},{"desc":"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消息,由510所独立自主研制的离子电推进系统在实践九号A卫星上首次成功点火,稳定工作3分钟,遥测数据和性能指标正常。随后,该系统成功完成第二次点火,稳定工作近4分钟,工作重复性良好。 \r\n\r\n 这是实践九号A星离子电推进系统飞行试验取得的开门红,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电推进系统实现卫星平台应用奠了坚实基础,对促进我国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r\n\r\n “十五”之后,国内电推进技术研究工作逐步加快,510所抓住机遇、团结奋斗,先后研制完成了20厘米离子电推进系统原理样机、工程样机、飞行试验样机的研制工作,实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离子电推进系统在实践九号A卫星上的首次飞行试验。\r\n","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28774.jpg"},{"desc":"10月14日成功发射的实践九号A、B卫星上卫星控制计算机目前在轨工作稳定,其中实践9B卫星控制计算机的核心是我国首枚应用于航天的片上系统芯片SoC2008,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突破和掌握了SoC系统级设计、抗辐射加固设计、容错设计、高可靠实时操作系统设计以及验证等关键技术,在国内国际上均处于领先地位。\r\n\r\n SoC技术是微电子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SoC技术为系统设计人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和手段,即在单一芯片上实现系统功能。采用SoC技术以后,航天型号不再处于持续基于国外计算机芯片进行设计的局面,而可以立足于国内设计、生产和工艺水平,更加合理地确定航天电子产品技术方案、系统架构和性能指标,并根据航天的需要进行自主的改进和提高,逐步实现更高端国产化。因此SoC技术是摆脱核心元器件受制于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r\n\r\n 502所研制的SoC2008是一款面向航天电子系统应用的高性能、低功耗的抗辐射加固的片上系统芯片,它可满足各类星载电子系统的应用需求。SoC2008的整体性能指标与欧洲2010年推出的产品相当,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SoC2008目前已确定应用于CAST100小卫星平台控制计算机、卫星小型化长寿命星敏感器、卫星着陆上升器中心控制单元、空间站机械臂分系统控制器、货运飞船GNC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计算机监测单元等产品中。\r\n\r\n SoC2008的成功上天应用是502所多部门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晶。在历时近5年的研制过程中,502所SoC研制团队积极发扬吃苦耐劳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矢志创新、引领前沿,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屡克技术难关,取得了SoC2008的一次性流片和应用成功,并为SoC技术在后续型号的成功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28885.jpg"},{"desc":"12月13日,距地球约700万公里的深空,“嫦娥”与“战神”相会。记者昨天(15日)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嫦娥二号卫星与图塔蒂斯小行星交会的瞬间,星载监视相机对小行星进行了光学成像,这不仅是我国首次实现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我国成为继美国、欧空局和日本之后,第4个探测小行星的国家。\r\n\r\n 交会瞬间相距3.2公里\r\n\r\n 以凯尔特人神话中的“战神”图塔蒂斯命名的图塔蒂斯小行星轨道极难预测,此前其运行轨道参数主要来自国际上公布的数据,具有不确定性,精确预测轨道成为嫦娥二号再拓展任务能否成功的关键。“战神”图塔蒂斯小行星因运行时与地球距离近,被美国航空航天局列入“潜在危险小行星名单”。\r\n\r\n 今年6月1日,已在日地拉格朗日L2点开展了10个月科学探测的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变轨,进入飞往小行星的轨道。工程总体组织地面应用系统及有关单位集中国内多台光学天文望远镜、多家天文台联合攻关,连续精确测定了图塔蒂斯小行星的运行轨道。\r\n\r\n 12月13日,飞离日地拉格朗日L2点196天的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受控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的深空。当天16时30分09秒,嫦娥二号与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身而过,交会时的相对距离约3.2公里左右,相对速度每秒10.73公里,星载监视相机为小行星“拍照”,在实现“轨道测得准、卫星控得住、图像拍得好”的工程目标后,嫦娥二号工程完美收官。这是地球来客首次对“战神”进行近距离探测。","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29249.jpg"},{"desc":"我国迈进探测小行星俱乐部\r\n\r\n 嫦娥二号再拓展试验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迈进了原本只有美欧日成员的探测小行星“俱乐部”,使我国首次拥有了飞入行星际的探测器;突破并验证了卫星对小天体探测的轨道设计与飞行控制技术,实现了我国航天飞行从40万公里到700万公里的深空跨越;为嫦娥三号任务新建成的喀什35米、佳木斯66米大型深空站和上海65米VLBI站提供了最佳合作目标,进行空间测试和标校试验,验证了天地测控设备的正确性和协调性;我国第一次综合利用光学天文望远镜实现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飞行轨道精确测定,进一步验证并完善了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小行星轨道观测数据;开辟了我国航天活动一次发射开展月球、L2点、小行星等多目标、多任务探测的先河,为我国开展深空探测,尤其是小行星探测积累了宝贵经验。\r\n\r\n 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从备份星到先导星,从月球探测卫星到太阳系人造小行星,从距地38万公里外的月球到150万公里远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再到700万公里外的小行星……短短两年间,嫦娥二号卫星经历了中国航天史上最远的一次“太空长征”。\r\n\r\n 明年1月有望突破1千万公里\r\n\r\n 嫦娥二号卫星原本设计寿命仅6个月,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如今“替补”变“先锋”,已超期服役26个月的嫦娥二号卫星为嫦娥三号探路,对嫦娥三号登月预选着陆区虹湾进行了高清晰成像。科学的规划、零窗口发射、精准的测控、创新的轨道设计,最大限度节省了燃料,确保“嫦娥”远征之旅能量充裕。\r\n\r\n 在即将到来的2013年,国人期待着来自“嫦娥姐妹”的更多好消息——\r\n\r\n 飞越小行星后,嫦娥二号正向更远的深空飞行,明年1月有望突破1千万公里。明年下半年,嫦娥三号将披挂“登月”,力争实现我国探测器地外天体着陆零的突破。","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31214.jpg"},{"desc":"2012年12月8日,由中建八局钢结构安装公司负责的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078工程501#建筑物钢结构工程主体结构顺利封顶。\r\n\r\n上午10点10分封顶仪式准时开始,钢结构屋面最后一榀桁架缓缓吊起,10分钟后顺利就位。501#建筑物作为发射场内最大的厂房,屋面钢结构桁架安装高度达97m,总重量约800吨,施工难度大,结构的顺利封顶对于保证2014年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至关重要,工程进度及质量受到上级首长的肯定。\r\n\r\n西昌基地总工程师周凤广、078工程指挥部施工处处长刘孟起、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所博士贺虎成、总装备部工程建设监理部总监周斌、中建八局钢结构安装公司总经理梁建军、土建方相关领导出席仪式。","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32517.jpg"},{"desc":"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远望21号火箭运输船于11月29日下水,该船是国内第一艘新一代运载火箭运输船,船长130米,型宽19米, 型深12米,设计吃水5.8米,满载排水量9080吨。(图片来源:HSH论坛 为保证整体质量和效果,图片有裁剪,见谅。)","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33263.jpg"},{"desc":"截至目前,四院圆满完成了集团公司今年下达的多项指令性科研生产计划考核任务,以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风云二号F星发射等为代表的多个型号飞行试验全部圆满成功,长征十一号快速机动固体小运载火箭正式通过国家立项,加快了固体动力技术向宇航领域的拓展应用步伐。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经济规模与效益稳步增长,全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实现总收入31.5亿元。","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35184.jpg"},{"desc":"长征十一号快速机动固体小运载火箭正式通过国家立项,加快了固体动力技术向宇航领域的拓展应用步伐。","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35164.jpg"},{"desc":"长城公司总经理殷礼明介绍说,2012年我国国际商业发射创近年新高,圆满完成卢森堡小卫星搭载、亚太七号通信卫星在轨交付、委内瑞拉遥感卫星发射等3个国际商业项目。","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2\/1223\/20121223052922592.jpg"},{"desc":"2012年,我国与多个国家进行了卫星出口洽谈,其中一些卫星已经签署合同,目前,中国已经获得尼加拉瓜卫星1号、刚果卫星1号、白俄罗斯通讯卫星、巴基斯坦通讯卫星等卫星的合同或意向书。","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38497.jpg"},{"desc":"截至目前,我国共实施35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41颗卫星,完成了4次国产通信卫星在轨交付、1次国产遥感卫星发射,还提供了7次搭载服务、与国际用户签署了8个国产通信卫星出口合同。","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74539300.jpg"},{"desc":"","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82658831.jpg"},{"desc":"","url":"\/\/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2\/1223\/20121223061628215.jpg"}]}}//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3/0926/201309260844295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