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GkbV mil.huanqiu.comarticle美国若不想开战就别给日本幻想 战争或一步之遥/e3pmh1dm8/e3pmt7hva一步之遥, 抑或一念之间? ——2014年国际军事热点随感又到年终岁尾。每年盘点世界军情,总有一些地区硝烟迷漫,总有一些国家剑拔弩张,总有一些事件令人遗憾,也总有一些进展给人希望。战争与和平,许多时候就是一步之遥,究竟迈向哪边,往往就在一念之间。随着油价和卢布汇率的持续走低,“俄罗斯能撑多久”,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如果不是岁尾时节亚航航班的失联,人们似乎就要忘记,马航MH370航班的失联,以及Mh17航班的诡异坠毁。航班上的乘客距离见到他们的亲人朋友,曾经如此相近,但失联与坠毁的原因,却仍然扑朔迷离。真相,远非一步之遥。去年冬天在基辅广场上的静坐,曾被认为熬不过乌克兰凛冽的寒冬。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频送秋波之后,其影响却在持续蔓延——乌克兰“换帅”后,新政权放弃不结盟地位,描绘出加入北约“路线图”。 倒向西方也让乌克兰面临窘境——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脱乌入俄,东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宣布“独立”,今年4月中旬以来,乌东部武装冲突已造成四千多人遇难,一万多人受伤。危机的溢出效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俄与西方之间的寒意,随着西方实施多轮经济制裁、普京多次强硬喊话、军机多次危险接近而不断加深,更有人感叹,“冷战”的重启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二战结束近70年了,过去一直是日方担心被美国拖入战争,但现在却似乎出现了角色逆转。美国想靠“纵日”来谋取地缘政治好处,但安倍政府便借此在右倾道路上“暴走”。其在参拜靖国神社、解禁集体自卫权等问题上的“历史修正主义”表现,当真是“蛮拼的”。然而,在安倍率自民党再次赢得众议院大选后,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出警告:不要在历史问题上一意孤行,特别是不要突破美国的底线——外界很明白:安倍胜选,日本将“更为危险”。据说,当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甄选马车夫时,曾问过一个问题:“若是我的马车要经过一个悬崖边,你们如何保障我的安全?”最后得到工作的那个人是这样回答的:“陛下,我不走悬崖边,我绕道走大路以保障您的安全。”保障安全的最好方法,不是靠“陷于险境时的解围技巧”,而是要“避免置身险境”。美国如果想避免无谓的战争,最好还是不要给日本人留下太多的幻想。否则,一念之差,战争可能真的只有一步之遥。有句话说,作战不靠闪亮的武器,要靠一颗英雄的心。对一场“靠漂白剂和祈祷来进行的战争”来说,更是如此。埃博拉,这种此前困扰非洲农村地区的病毒,今年走出非洲,祸及全球。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出医疗队,远赴埃博拉“重灾区”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时,许多人终于明白,中国人口中的“负责任大国”,以及“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并非只是说说而已。而中国派出维和步兵营,也似乎得到了更多的理解。与获评《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的一众“抗埃勇士”相比,斯诺登无疑只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位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以自己的勇敢“成就”了《华盛顿邮报》和《卫报》——对“棱镜门”事件的报道,让这两家媒体获得了普利策奖公共服务奖。而斯诺登本人,却无奈地被诺贝尔和平奖拒之门外。据说,其落选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根据挪威与美国签署的条约,如果斯诺登获奖,挪威有义务在12月举行的颁奖典礼上逮捕他。斯诺登的落选,客观上成就了一名老人和一名少女: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儿童权利活动人士凯拉什·萨蒂亚尔蒂和玛拉拉·尤萨夫扎伊。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玛拉拉坚信,“铅笔比枪支更有力量”“如果一代人没有拿过笔,就会接受恐怖分子递来的枪”。玛拉拉的名言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和平与战争,只有一步之遥,也只在一念之间。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来得更早。如果没有12月16日的这场袭击,更严格地说是屠杀,巴基斯坦白沙瓦陆军公立学校的132名学生,仍会像往常一样在教室中安静地学习。但巴基斯坦塔利班的血腥和残酷,却让这一切只能变成孩子家长恍惚之间的臆想。盛怒之下,巴基斯坦政府声称可能重新对恐怖分子执行死刑——为了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巴基斯坦从2008年起暂停了死刑执行。然而,这起今年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在国际引起的关注度,却似乎远远比不上前一天发生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劫持人质事件,虽然后者最后证实并非恐怖袭击,遇害人数也只有3人。这种对比,让人欷歔不已。这一点,似乎也适用于巴以问题。试问,今年7、8月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带的武装冲突,造成了多大的伤亡?有谁不借助搜索工具,便能说得清楚,哪怕说个大概?那么,问题来了——这究竟只是因为西方媒体的强势?还是因为人们对经年累月的恐怖袭击产生了麻木感?只能说,有些媒体对类似事件的取舍标准,差得远不止一步之遥。再回到现实中来,问题久拖不决,责任到底在谁的身上?来看这个现实吧:一直把推动巴以和平进程作为重心的美国国务卿克里,去年一年九访中东。然而,当其日前再次为巴以问题穿梭欧洲多国时,对欧洲国家提的一个要求却是——暂时不要承认巴勒斯坦建国。原因,你懂的!“你可以选择何时开始,但决定不了何时结束。”这句话,适用于几乎所有与战争相关的领域。网络、太空、极地、海洋,这些领域的竞争,落后了会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但过度竞争则会将人类带入类似“核恐怖平衡”的境地。没有安全观的更新,就不会有更安全的世界。类似搜寻马航MH370航班那样的国际大合作,也只能是昙花一现。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那场曾被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不仅没有为欧洲以及全人类带来和平,其造成地缘政治权力真空和传统价值崩解,反而成为极权主义意识形态滋生的温床,以及下一场更加血腥的世界大战的“热身赛”。历史没有如果,它只提供深刻的教训。人们或许真的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应该把一个怎样的未来留给世界,应该把一个怎样的世界留给未来。“方向错了,前进便是倒退”。一念之差,带来的差异将远远不止一步之遥。未来无法预知,但战争并非宿命,化解危机、通往和平之门的钥匙,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作者:吕德胜 资料整理:杨志远、冯 升1419982560000责编:liukun中国新闻网141998256000011["9CaKrnJFRUl","9CaKrnJGkb2","9CaKrnJGiCd","9CaKrnJGga9","9CaKrnJGddj"]//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4/1231/20141231073813788.jpg{"email":"liukun@huanqiu.com","name":"liukun"}
一步之遥, 抑或一念之间? ——2014年国际军事热点随感又到年终岁尾。每年盘点世界军情,总有一些地区硝烟迷漫,总有一些国家剑拔弩张,总有一些事件令人遗憾,也总有一些进展给人希望。战争与和平,许多时候就是一步之遥,究竟迈向哪边,往往就在一念之间。随着油价和卢布汇率的持续走低,“俄罗斯能撑多久”,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如果不是岁尾时节亚航航班的失联,人们似乎就要忘记,马航MH370航班的失联,以及Mh17航班的诡异坠毁。航班上的乘客距离见到他们的亲人朋友,曾经如此相近,但失联与坠毁的原因,却仍然扑朔迷离。真相,远非一步之遥。去年冬天在基辅广场上的静坐,曾被认为熬不过乌克兰凛冽的寒冬。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频送秋波之后,其影响却在持续蔓延——乌克兰“换帅”后,新政权放弃不结盟地位,描绘出加入北约“路线图”。 倒向西方也让乌克兰面临窘境——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脱乌入俄,东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宣布“独立”,今年4月中旬以来,乌东部武装冲突已造成四千多人遇难,一万多人受伤。危机的溢出效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俄与西方之间的寒意,随着西方实施多轮经济制裁、普京多次强硬喊话、军机多次危险接近而不断加深,更有人感叹,“冷战”的重启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二战结束近70年了,过去一直是日方担心被美国拖入战争,但现在却似乎出现了角色逆转。美国想靠“纵日”来谋取地缘政治好处,但安倍政府便借此在右倾道路上“暴走”。其在参拜靖国神社、解禁集体自卫权等问题上的“历史修正主义”表现,当真是“蛮拼的”。然而,在安倍率自民党再次赢得众议院大选后,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出警告:不要在历史问题上一意孤行,特别是不要突破美国的底线——外界很明白:安倍胜选,日本将“更为危险”。据说,当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甄选马车夫时,曾问过一个问题:“若是我的马车要经过一个悬崖边,你们如何保障我的安全?”最后得到工作的那个人是这样回答的:“陛下,我不走悬崖边,我绕道走大路以保障您的安全。”保障安全的最好方法,不是靠“陷于险境时的解围技巧”,而是要“避免置身险境”。美国如果想避免无谓的战争,最好还是不要给日本人留下太多的幻想。否则,一念之差,战争可能真的只有一步之遥。有句话说,作战不靠闪亮的武器,要靠一颗英雄的心。对一场“靠漂白剂和祈祷来进行的战争”来说,更是如此。埃博拉,这种此前困扰非洲农村地区的病毒,今年走出非洲,祸及全球。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出医疗队,远赴埃博拉“重灾区”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时,许多人终于明白,中国人口中的“负责任大国”,以及“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并非只是说说而已。而中国派出维和步兵营,也似乎得到了更多的理解。与获评《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的一众“抗埃勇士”相比,斯诺登无疑只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位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以自己的勇敢“成就”了《华盛顿邮报》和《卫报》——对“棱镜门”事件的报道,让这两家媒体获得了普利策奖公共服务奖。而斯诺登本人,却无奈地被诺贝尔和平奖拒之门外。据说,其落选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根据挪威与美国签署的条约,如果斯诺登获奖,挪威有义务在12月举行的颁奖典礼上逮捕他。斯诺登的落选,客观上成就了一名老人和一名少女: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儿童权利活动人士凯拉什·萨蒂亚尔蒂和玛拉拉·尤萨夫扎伊。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玛拉拉坚信,“铅笔比枪支更有力量”“如果一代人没有拿过笔,就会接受恐怖分子递来的枪”。玛拉拉的名言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和平与战争,只有一步之遥,也只在一念之间。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来得更早。如果没有12月16日的这场袭击,更严格地说是屠杀,巴基斯坦白沙瓦陆军公立学校的132名学生,仍会像往常一样在教室中安静地学习。但巴基斯坦塔利班的血腥和残酷,却让这一切只能变成孩子家长恍惚之间的臆想。盛怒之下,巴基斯坦政府声称可能重新对恐怖分子执行死刑——为了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巴基斯坦从2008年起暂停了死刑执行。然而,这起今年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在国际引起的关注度,却似乎远远比不上前一天发生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劫持人质事件,虽然后者最后证实并非恐怖袭击,遇害人数也只有3人。这种对比,让人欷歔不已。这一点,似乎也适用于巴以问题。试问,今年7、8月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带的武装冲突,造成了多大的伤亡?有谁不借助搜索工具,便能说得清楚,哪怕说个大概?那么,问题来了——这究竟只是因为西方媒体的强势?还是因为人们对经年累月的恐怖袭击产生了麻木感?只能说,有些媒体对类似事件的取舍标准,差得远不止一步之遥。再回到现实中来,问题久拖不决,责任到底在谁的身上?来看这个现实吧:一直把推动巴以和平进程作为重心的美国国务卿克里,去年一年九访中东。然而,当其日前再次为巴以问题穿梭欧洲多国时,对欧洲国家提的一个要求却是——暂时不要承认巴勒斯坦建国。原因,你懂的!“你可以选择何时开始,但决定不了何时结束。”这句话,适用于几乎所有与战争相关的领域。网络、太空、极地、海洋,这些领域的竞争,落后了会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但过度竞争则会将人类带入类似“核恐怖平衡”的境地。没有安全观的更新,就不会有更安全的世界。类似搜寻马航MH370航班那样的国际大合作,也只能是昙花一现。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那场曾被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不仅没有为欧洲以及全人类带来和平,其造成地缘政治权力真空和传统价值崩解,反而成为极权主义意识形态滋生的温床,以及下一场更加血腥的世界大战的“热身赛”。历史没有如果,它只提供深刻的教训。人们或许真的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应该把一个怎样的未来留给世界,应该把一个怎样的世界留给未来。“方向错了,前进便是倒退”。一念之差,带来的差异将远远不止一步之遥。未来无法预知,但战争并非宿命,化解危机、通往和平之门的钥匙,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作者:吕德胜 资料整理:杨志远、冯 升